当前位置:首页 > 体育资讯 > 正文

职教每周文摘(第一一一期)2024.1.22—1.28

(来源:保定教育发布) 职教聚焦 01 2023中国职业教育质量怎么样 2023年12月28日,《2023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以下简称《质量年报》)发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新波代表课题组发布了《质量年报》的具体内容。 自2012年以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委托相关部门分别撰写中职和高职质量年度报告。从2020年开始,教育部职成司委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制完成中国职业教育质量报告。而这份最新的《质量年报》,有来自80所职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共85人参与写作和统稿。 用王新波的话说,2023年《质量年报》呈现出时代性、创新性、全面性和典型性四大特点,彰显了数字化战略行动、助力更充分就业、助推职业教育“走出去”、多样招生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专创融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养、专业支撑“一老一小”服务人口高质量发展、传承技术技能和践行工匠精神等8个方面的年度亮点。 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得到空前发展,《质量年报》也不回避发展中面临的三方面挑战:一是办学条件不充分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挑战;二是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适应性提出新挑战;三是人口变动对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提出新挑战。 正如《质量年报》中呼吁的那样,职业教育既要把握“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又要正视“大有空间”的现实差距,值得思考和关注。 数字化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重要载体和新方向 在2023年的《质量年报》中,前言里的第一句话就是感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 2022年年末,我国总人口14.1175亿,较上年减少8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是-0.60‰。人口规模、结构、迁移和红利转型等变动情况,对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据《质量年报》介绍,面对数字化浪潮,职教战线以构建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为抓手,汇聚各类资源556万条,累计访问量超30亿人次。数字化正在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新方向。 2022年9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公示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首次标识了97个数字职业。 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2022年,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都在探索如何将数字化技术融入教学实际场景,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让技能培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 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与国有企业合作,共同探索“互联网+”“智能+”虚拟仿真实训教学新形态,打造“5G+智能实训黑灯工厂”,运用三维动画、虚拟仿真、MR等数字化技术建设可交互的教学资源,使学生通过UI交互、在离线或在线情况下,均能学习课程并直观理解抽象教学内容,教学效能显著提高。 而在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校方也在积极探索基于大数据的分类培养育人模式,创建人职匹配大数据分析平台,开发出“职业性向测评”“成长画像学习导航”“智慧化精准就业”三大系统。 据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温道军介绍,学校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仿真等信息化手段,渐进式开发了与相应年龄阶段学生需求和身心水平相适应的AI体验、趣味编程、巧手制作、5G+MR科普等模块,构建“模块化+进阶式”课程体系。 “2022年职业教育最大的不平凡,就是职教的地位更加凸显,纵向贯通体系已经打通。”《质量年报》项目负责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宗诚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职教“走出去” 成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新名片” 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889个,在校生81563人。我国发起并成功举办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鲁班工坊”引领的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效应愈加凸显,4148个国际课程标准被“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采用。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埃及鲁班工坊提供系列订制式专业虚拟仿真软件,同步建设当地校内实训基地,开发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推动鲁班工坊数字化转型,探索构建鲁班工坊中高职贯通教育培养体系,埃及鲁班工坊(开罗高级维修技术学校)3+2鲁班工坊项目纳入埃及国民教育体系。 安徽省高等职业学校主动服务国家首倡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企业提供培训、技术、翻译等服务与资源。湖北省高等职业学校面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建设培训基地,携手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千里马机械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等“走出去”的湖北企业,为“走出去”项目定向培育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在助力企业参与国际产能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规模上,我们有许多职业院校参与进来,另一方面就是我们打造了特有的模式,包括鲁班工坊、墨子工坊等,职业教育国际品牌愈加凸显。”宗诚说。 助力更充分就业,职教优势独特 在迎向时代浪潮、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同时,职业教育最终要解决的问题,始终是人才培养。 在这一年里,职业学校也在逐步完善符合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和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考试招生制度,探索多样招生模式,为有意愿、够条件的学生提供多种升学发展路径,促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横向融通。 2022年6月,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海南科技职业技术大学等本科高等职业学校陆续举行毕业典礼暨学士学位授予仪式,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首届本科层次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这意味着,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 与此同时,在助力更充分就业这件事上,职业教育也展现出了自身的独特优势。 职业学校立足区域性、行业性特色优势,通过“访企拓岗”等渠道,深入了解当地行业领军企业、中小微企业用人需求,大力培养适应企业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主动引导学生到制造类企业、基层一线等人才短缺领域就业。截至2022年8月,全国1388所高等职业学校2773名书记校长共走访用人单位12.16万次,校均走访企业达82家,为广大毕业生争取更多实习和就业的机会。 此外,职校学生的就业对口度也较高。数据显示,2022届中职毕业生就业对口度75.14%,高职毕业生就业对口度70.56%,较2021届上升超过3个百分点。 职业学校毕业生已成为支撑中小企业集聚发展、产业迈向中高端的重要力量,而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是技能培训。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培训机构紧盯制造业重点领域、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持续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扎实开展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培训学员应对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岗转业的能力。 数据显示,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者、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和制造业、康养等重点领域,全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228万人次,开展社会职业培训616万人次;2022年,全国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超过1100万人次,较2021年增加超过80%,评聘技师、首席技师近500人。 “在促进就业这方面,职业学校发挥着重要作用。”宗诚说。 新技术冲击带来新挑战 《质量年报》中也提到,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演进、交替突破和科教融汇的迫切要求,对职业教育专业发展、资源建设、学校治理能力,都提出了新挑战。 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产业数字人才研究与发展报告(2023)》显示,当前,我国数字人才缺口在2500万到3000万左右。这意味着,职业教育数字人才供给、高水平的数字技术创新平台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无法有效满足数字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 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供给不适应职业教育教学新常态,职业学校治理能力难以应对职业教育数字化发展新变化。尤其是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仍存在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宗诚感慨道,“建设正在跟上,但是应用尚且不足,教师的数字素养、思维模式也需要着重培养。” 针对这些挑战,温道军则表示,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探索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模式,“推进不同层次教育纵向贯通,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辐射作用”。 《质量年报》中还提到,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增加了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改善了办学条件,但职业学校底子薄、历史欠账多,投入总量不足,办学条件总体薄弱,仍然制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2023年5月19日举行的“高水平学校与专业群建设”研讨会上,主旨报告中显示,对照基本办学条件指标,核心的教学条件、监测指标,全部合格的中等职业学校只占到四分之一,高等职业学校只有五分之一。 2022年11月2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制定并印发了《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的目标任务,制定了路线图和时间表,提出到2023年年底80%以上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重点监测指标全部达标,到2025年年底达标比例提高到90%以上。 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其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明确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层次和形式的职业教育,着力提升职业教育认可度,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职业教育保障制度和措施等内容。 “有了国家的立法,接下来就需要各地结合自身的实际,落实到地方层面。现在,山东、天津等地都相继出台职业教育条例,这些都是细化落实的举措。”宗诚说。 在人口负增长的时代背景下,可以预见的未来是,教育适龄人口减少将对一些办学条件不够好、育人水平不够高、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的职业学校生存发展“造成极大冲击”。在下一个历史阶段,如何实现人口红利转型,对职业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提出了战略性要求。 (记者 张渺) 来源:中国青年报 02 做职业技能的“追光者” 最近有两则新闻引发关注。其一,我国首颗由高职院校师生主要参与研制的科普卫星“南京号”,日前搭乘天舟七号发射成功。其二,不少泥瓦匠、美缝工、油漆工月入数万元,吸引90后、95后年轻人转行加入。“抬头”能研制卫星,“低头”能赚取高薪,人们不由对技术技能型工作者“高看一眼”。 从高职学生参与卫星研制,到砌墙砌成世界冠军,高技能蓝领用实绩拓展了职业“天花板”,赢得了社会地位。航天事业、船舶产业等高端产业,不仅需要科学家与工程师,也需要能精密焊接、精细组装的技能型、工匠型人才,蓝领工人的成长空间正不断突破“界限”。高于平均薪资水平的收入待遇,也为许多蓝领工种“托底”。 蓝领高薪化,除了传统蓝领工作“愿意干的人少”之外,高技术工种“满足条件的人少”也是重要原因。随着产业高质量发展,蓝领的工种在分化,除传统蓝领工种之外,还出现了轻体力劳动的“浅蓝”、高技能要求的“深蓝”等,技术含量越高,收入水平也越高。在重体力和高技能之间,还存在“中间地带”:一些蓝领工种初入行时收入较低,但随着技能水平的提高,未来可期。 近年来,一些年轻求职者青睐轻体力劳动的“新蓝领”工作,比如儿童乐园店员、宠物美容师、密室逃脱前台等。因为入职门槛较低,“新蓝领”工作起薪大多不高,与蓝领“高薪化”的趋势并不同步。蓝领工作不是逃避脑力劳动、远离“职场内卷”的替代品,而是有成长体系、有技术需要的技能职业。为了美好生活,为了实现个人价值,年轻求职者从事蓝领职业,不妨跳出“原地踏步”的“舒适圈”,建立终身学习、终身打磨技能的职业理想,做一名职业技能的“追光者”,做一个“有两把刷子”的技术工匠。 江苏省高校多,毕业生多,就业压力较大,能否在“技能追光”这一蓝领的“新出路”中,找到高质量就业“新思路”?年轻人转变就业观念,能否从“含技量”挂钩“含金量”这一蓝领薪酬趋势中找到职业方向?最近,哈工大博士在地铁施工工地上班,利用所学改进施工工艺,传为佳话。与其纠结蓝领“体不体面”,不如问问自己能否成为“技能达人”,用“技术体面”“薪水体面”回应传统意义上的“工作体不体面”之问。 今天,当更多有学历、有能力、有技能的年轻人在蓝领工作中找到人生价值,对蓝领的偏见与误解自然会逐渐消散。在“大国制造”向“大国智造”转变的浪潮下,学习技能、崇尚技能、回报技能,是这个时代对“谁来当工人”之问强有力的回答。 来源:新华日报 03 让校企合作走深走实呼唤多方合力 新闻:近日,据媒体报道,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工程教育的培养模式,把车间当作课堂、将厂房当作实验室,学院教师与企业工程师一起讲课,让学生在工程现场收获新知识。学生们到了车间及工地,如鱼得水般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互融合,提高了实践能力。 点评:要建设高水平职业教育,把人吸引过来并培养好,亟须加强高水平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并进行与之相随的职业教育育人方式改革。其中,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对接产业需求的关键。 化解地方产业人才供需矛盾,探索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路子,需要充分调动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积极性,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工匠精神刻在学生心中,把创新意识融入学生血液,如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工程教育的培养模式,就有助于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值得其他院校借鉴。 发展职业教育的主体责任在地方,地方政府要将职业教育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不仅要加大对院校的支持力度,更要增加政策供给的有效性,调动行业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企业既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责任主体,也是受益主体需要,把需求前置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有助于打造学校和企业优势互补的新格局。 没有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就没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让校企合作走深走实,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三方合力,形成整体推进格局,实现产业所需与学生所学的同频共振,促进教育与产业互融共长。 来源:工人日报 04 出好、答好、评好产教融合这张新试卷

职教每周文摘(第一一一期)2024.1.22—1.28

“产教融合”不仅是现代职业教育的育人理念,也是现代生产领域“赋能产业”的发展理念,更是推动产业领域与教育领域互为驱动的变革力量。如何高质量地设计、作答并评判好产教融合这张新试卷,是每一个职教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以“三问”出好这张试卷 因产教融合的各相关主体有各自不同的发展需求,所以有必要从“问产业、问学业、问企业”这三个需求端角度出发,科学设计好区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这张试卷。 问产业,站在教育端紧盯产业需求,切实增强职业院校专业的匹配度。各级各类职业院校要立足于区域已有的产业基础、资源优势、未来目标谋划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紧盯现代农业等传统产业,高端纺织、高端装备等主导产业,信息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一批新兴专业,加快建设一批紧缺专业,改造升级一批传统专业,助力区域产业链发展。 问学业,站在人才端面向职场员工,切实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把一个自然劳动力培养成一个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最为基本的育人功能。面向“人人教育”的职业教育要全口径接纳初中毕业生,并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职业教育服务。要大力实施“做中学”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建“理实一体”的学习情境,不能让职业院校学生沿着基础教育“读教材、做题目、说操作”的教育模式继续前行;要大力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组织更多学生到企业的“工作场所”去学习,让学生从中感受现代化大生产和科技发展的力量,在生产实践中真正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笑起来;要凸显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实践性、实用性,切实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动手能力。 问企业,站在生产端面向岗位要求,切实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适应性。人才培养标准、职业资格标准、行业准入标准、企业用人标准等虽然是不同组织制定的,但这些标准都共同指向不同行业、企业、职业的劳动者核心素养。因此,只有在产教融合中才能推动各类标准的有效对接,也才能在融合中协同塑造基于生产岗位所需的人才质量规格。职业院校要主动与企业对接,及时将企业生产中的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等引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确保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力资源使用无缝对接,培养企业需要的人,培养企业能用的人。 以“三抓”答好这张试卷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要着重关注附着在人力资源要素里的科技创新力量,必须将能够直接撬动产业发展的产教融合作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具体怎么做?笔者认为需要加大力度抓推动、抓落实、抓关键。 抓推动。产教融合各相关主体要在立足自身责任的基础上做好与其他相关主体的“联动”。若相关主体任何一方或者多方“不动”,产教融合的展开就会“不畅”,甚至会“卡轮”。 职业院校尤其是有财政经费支持的职业院校,是产教融合工作有效展开的行动主体,不仅要按照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律开展产教融合,而且要代表政府履行产教融合的主体责任。 企业不仅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也是产教融合工作有效展开的重要行动主体。企业要遵循技能人才培养与技能提升规律,做好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参与、助力职业院校对未来“准员工”的教育。校企能互动,产教才能深度融合。 在众多相关主体中,拥有一定资源、财权、事权的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是产教融合工作有效展开的关键主体。作为校企“双主体”互动的关键方,各级政府要在尊重产教融合主体的市场行为前提下,切实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一方面要借助资源分配、资金投放、税费收退以及规则的制定等经济杠杆,对产教融合“双主体”互动进行干预,确保区域内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效”展开;另一方面要通过行政、法律等政策制度规范引导产教融合相关主体的市场行为不偏离职业教育育人目标,同时又兼顾企业的经济目标。 抓落实。产教融合各相关主体要立足主体责任,制订行动计划、明确行动路径,细化行动措施,强化评价反馈。当前,职业院校与企业要以人才培养为主线,以主体双方优势要素的互补共同推动产教融合各项工作的落实。各级政府与行业组织要全程参与产教融合,扮演好“第三方”角色,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驱动作用和行业组织的专业指导作用,有效调节,科学指导。 抓关键。要围绕产教融合的行动主体、行动机制、行动平台和行动调节等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开展行动推进。 在行动主体的遴选上,区域内职业院校不论公办还是民办的,都要按照主管部门尤其是教育部门专业设置的要求,加强专业论证并服从国家对相关专业的调控。其中公办职业院校必须按照相关政策要求积极开展产教融合。企业主体中的各级各类国企要承担产教融合责任,其他企业主体本着自愿的原则,在产教融合相关政策引导下参与,同时政府应给予企业必要的经费奖补、税费减免、荣誉表彰等补偿性政策红利。 在行动机制上,首先要打破民营企业与公办职业院校间的公私所有制界限。允许各级各类公办职业院校经主管部门同意后与民营企业以“股份制”的形式建立共同面向市场的股份合作制公司。其次要打破制约公办职业院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行动枷锁”,引导、鼓励县域中等职业学校(技校)教师在校外兼职,从事与本人学科密切相关并能发挥其专业能力的工作。只有让校企专业技术人员双向互动,产教融合才能得以有效运行。 在行动平台建设上,可以探索多样化的运行形式。根据产教融合运行的需要,校企双方可以建立不产生交易成本或者低成本的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对接分享平台,也可以建立“校中场”“厂中校”,便于校企双方优势资源对等互换,还可以建立利益分享的股份制“产教联合体”等实体化运行平台。不同的平台载体,为产教融合相关主体的人、财、物、信息等交换提供设备条件、运行环境。 在行动调节上,要加强产教融合中校企双方的自律,同时在合作主体自身调节失灵的情况下,区域政府及相关部门、行业组织要及时介入,通过必要的干预手段,以外部保障促进产教融合的可持续有效运作。 以“三获”评好这张试卷 衡量产教融合工作开展得好不好,要看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否获得有效实施,企业有没有在产教融合实施中获得企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和促进企业发展转型升级的技术,学生有没有在产教融合中提升专业能力,获得合适的职业岗位。 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中是否获得企业支持。这是衡量一所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若职业院校不能主动面向生产领域开放办学,其办学的“职业成色”就不足,培养出的人才“职业能力”就不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赋能作用”就不显著。只有校企合作产教才会融合,只有持续合作产教才会深度融合。职业院校没有哪一个专业人才培养不需要产教融合,关键是合作的形式、合作的程度和合作的效度。建议政府对职业院校办学的财政投入应更多向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专业以及产教融合项目倾斜。 企业在产教融合中是否获得所需的员工与技术。当前对企业诟病最多的是,部分企业对参与产教融合的热情并不高。但实际情况是,企业内心是“火热”的,因为成熟的企业有强烈的人才需求。企业担心的仍然是与职业院校联合培养的“准员工”留不住,与职业院校联合研发的技术不能为企业所有。针对企业的顾虑,一方面要引导和鼓励职业院校、企业与学生及家长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强化学生的契约精神;另一方面对企业的投入损失,除了国家规定的政策外,区域政府要通过产教融合专项经费给予必要的补偿,为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提供必要的托底保障。 学生在产教融合中是否获得能力提升与就业岗位。学生应该是产教融合的直接受益者。要防止职业院校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职业院校的育人责任转嫁给企业,也要防止企业借实践教学之机变相使用廉价劳动力,更要杜绝企业以“顶岗实习”的名义损害学生的身心发展。职业院校必须切实履行育人的主体责任,同时要加强学生在企业实践学习的巡查与指导。相关政府部门要联合对产教融合项目进行随机督查,以保证职业院校、企业切实有效履行育人职责。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不仅是职业院校一方所唱的“独角戏”,也不是校企两家上演的“二人转”,而是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以及其他利益相关主体共同奉献的一台“群英会”。只有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要与职业教育发展实际,科学地出好、答好、评好区域产教融合这份新试卷,才能让产教融合工作走深、走实、走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实践和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徐健,单位系江苏省海安市教育体育局) 来源:中国教师报 05 架桥铺路,让山里娃进城涨技能 2012年,上海市教委与青海省果洛州政府建立了对口支援果洛职业教育的项目,自此,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的民族班学生来沪求学通道开启,“考上上海高职,不再是梦”。500多名果洛学子通过职教,具备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有不少人成了技能领域里的“高手”。 跨年之际,一场别开生面的成果分享交流会让与会者难忘。来自西藏日喀则市第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来沪跟岗研修的9位教师围绕说课展示、实训教学、在线课程开发、企业实践成果在教学中转换应用、技艺展示、微课制作、学生作品指导展示、理实一体化课堂等方面,阐述了在三个月的跟岗研修中的所学、所思、所获,展示了教师们的进步、成长与期许。 而在此之前,2023 年 9 月,新一批38名青海果洛来沪接受职业教育的民族生们满怀希望地走进上海市新陆职业技术学校和上海市浦东外事服务学校。今年也是这两所中职校参与招收西藏中职班(含青海生源)工作的第 11 个年头。 2012 年,上海市教委与果洛州政府建立了对口支援青海果洛职业教育的项目,自此,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的民族班学生来沪求学通道开启。坚持“中央要求、果洛所需、上海所能”工作原则,上海与果洛不断深化两地教育交流和合作,创新合作发展机制和模式。至今,共招收来沪就读果洛学子536人,依据学生专业特长和能力水平,多路径设计“一人一策”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学生科学规划升学就业,为多种禀赋民族学生提供人生出彩舞台,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 将孩子眼里的不可能变为可能 “确定被录取了?太棒了!”上海市房地产学校李钢老师放下电话许久,仍沉浸在喜悦之中。电话另一头,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招办老师向他确认,装饰一班吾智措同学,通过2022年专科自主招生考试考取了该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好消息还不止于此,2023年上海市新陆职业技术学校民族班19人、上海市房地产学校民族班11人全部成功升学,青海果洛班的孩子们充满信心:“考上上海高职,不再是梦!” 圆梦“大学”甚至圆梦上海“大学”,曾经一度被孩子们视为不可能。吾智措在得知可以报考上海高职的消息时,她心里也有过纠结,文化课、艺考都是“拦路虎”。在她努力的过程中,学校为她量身定制“线上辅导+线下自学”学习方案。进入第二轮艺考后,学校专门指派了世赛校内指导老师之一的魏一旻老师,负责指导她备战美术考试。最终考试要求的150分钟之内分别完成临摹素描石膏像、水粉静物组合,她已经可以游刃有余地完成。眼下,吾知措成功考学的故事已经流传开来,成了果洛家乡人民眼中的“网红学姐”。 2012 年至今,联盟招收来沪就读果洛学子已实现升学234人。未来,更多“吾知措”的故事还将持续上演,联盟的多所学校分别与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合作,民族班学生可以通过考试,圆梦“大学”。联盟还积极动员民族班学生参加上海市专科自主招生考试,获得继续在上海学习的机会。 可以技能“领跑”,也可圆梦蓝天 拉格卓玛入职东方航空西北分公司时,曾经刷新了纪录——她是当时公司最年轻的空乘。从离蓝天最近的青藏高原到圆梦蓝天,拉格卓玛感激地说:“我要感谢上海、感谢浦东外事服务学校,是这里的阿爸、阿妈们帮助我实现了飞天梦想。” 面对航空服务专业课上情况完全不同的民族班学生,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努力,相继克服语言不通、理解力达不到要求等难题。紧接着又为其开设了量身定制的礼仪训练课程,与行业礼仪实践相结合,聘请行业礼仪名师现场授课,一对一指导,手把手纠正。语言关、礼仪关过了之后,该校又在德国双元制培养学生的基础上,吸收了兄弟学校的宝贵经验,对19名学生开展了外事服务学校的现场模式教学探索。特别是航空服务专业的课程与培训,创新采用了集中时间,名师授课,现场培训,登机实操的方法进行实践教学。 在校企合作的努力下,这批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航空服务人员都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工作。如今这样的经验正让更多果洛学子受益。 还有的孩子通过职教,成了技能领域里的“高手”。2015年,才让龙布被学校选中参加上海市第六届星光计划给排水赛项的比赛。从未接触过给排水技术的他,在两个月的集训期间通过废寝忘食的学习,走到了同龄人的前列。他不仅成了给排水的行家里手,还摘得了该赛项的全市第一名。 更多学子受益于带不走的师资 学生在校园里能学到多少本领,老师的水平至关重要。在上海市教委的指导下,上海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中心充分发挥了上海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协调小组的牵头作用,依托沪果职教联盟,携手上海市优质中职校,经过近四年的探索与完善,形成了日喀则二职校来沪跟岗研修项目的上海模式。 杨浦职校“中式面点”名师胡玉娟就对前来研修的次旺普赤老师印象深刻:“从早到晚,她几乎都在实训室里跟着一起上课。”其实这并不是次旺普赤第一次来“取经”了。 第一次她在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学校西餐烹饪专业参加了西点专业学习,进修学习三个月后,她获得西式面点师(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研修期间,她不仅学会了技术,也学会了课程和教学规划。回到日喀则二职校后,她就开始筹备烘焙实训室,并准备开设西式面点制作课程,次旺普赤与二轻校老师保持着密切联系。无论是烘焙实训室的各项规章制度,还是西点的评价标准,甚至是对学生的考题,都参考了二轻校的标准体系。再次踏上研修之路的次旺普赤将目光锁定在了中式面点。之前没学到的韩式裱花,这次也没留遗憾,杨浦职校专门把她送到外面学习,并邀请韩式裱花大师来学校“一对一”给她授课。 2019年至今,日喀则二职校共派出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建筑施工、供用电技术、平面设计等11个专业39名教师来沪跟岗研修,12所中职校承担了带教工作。上海带教学校通过言传身教、实践操作、磨炼考证、企业跟岗等举措,帮助跟岗研修教师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改进实训教学,提升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了教师们的成长速度。 来源:工人日报 NEWS 地方热点 01 北京:下月起职校实习学生可上工伤险 2月1日起,职业学校实习学生可按单险种参加工伤保险了。 市人力社保局、市教委、市财政局、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税务局近日印发《关于职业学校实习学生参加工伤保险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称实习单位),可为其接收的实习生按单险种参加工伤保险。 这里的实习生,是指年满16周岁、由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安排或者批准自行到本市实习单位进行岗位实习的学生。其他学校按规定开办的职业教育专业的学生实习,可参照执行。 通知指出,实习单位为接收的实习生办理参保手续时,应提供实习生所在学校、实习单位和实习生三方按国家有关规定签订的实习协议等材料,并及时告知参保人工伤保险权利义务。参保期应与实习期一致。 实习单位办理实习生参加工伤保险实行实名按月缴费,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缴费基数根据实习生的实习报酬核定。核定的缴费基数低于本市公布的社会保险缴费工资基数下限的,按缴费基数下限缴费;超过本市公布的社会保险缴费工资基数上限的,按缴费基数上限缴费。 实习单位按规定为实习生办理参保缴费的,实习生在此期间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其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应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等,参照《工伤保险条例》《北京市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若干规定》等有关规定执行。 来源:北京日报 02 天津:《天津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促进条例》 发布 3月1日起施行 根据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天津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由天津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于2024年1月16日通过,将于2024年3月1日起施行。 《条例》所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指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推进,促进职业教育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人才、创新、技术、资本、管理等要素双向融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活动。天津市行政区域内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以及相关活动,适用该条例。《条例》明确天津市人民政府的主导地位,以及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等各方职责。 其中,天津市教育部门、科技部门应当引导高等职业学校和实施职业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将企业生产一线实际需求作为工程技术研究选题的重要来源,服务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建立学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等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促进创新成果和技术产业化。市教育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专业与产业需求匹配制度,布局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民生急需专业,支持职业学校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和特色专业(群)。职业学校应当按照天津市产业布局和行业发展需要,完善高水平专业(群)和特色专业(群)建设,加快培养人工智能、绿色石化、汽车、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产业需要的新兴专业和托育、护理、康养、家政等民生领域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 人才培养方面,《条例》提出,天津市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行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人才需求预测结果,结合实际发布本行业实习与学徒岗位需求信息,引导企业根据自身条件设立相应的岗位。市教育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拔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选拔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本科高校经资格推荐、文化考试以及技术考核的程序,自主招收优秀中高职毕业生、生产一线优秀员工就读职业教育本科专业;联合重点行业企业,以校企合作项目制方式,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支持职业学校、技工院校、公共实训中心以及企业公共实训基地等面向社会开放培训资源。 《条例》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方面提供了依据,企业等社会力量可以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与职业学校依法合作建立实体性的二级学院、产业学院或者生产性实训基地、技能培训基地等办学机构和办学项目。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应当指导、支持所监管企业依法参与和举办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服务和保障方面,《条例》明确,天津市人民政府整合设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用途,包括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和教师在企业开展实习实践;专职兼职教师培养培训;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教学资源建设;其他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活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专项资金可以采取政府投入、企业支持、社会捐助等方式筹集,财政涉企专项资金可以优先用于支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天津市教育部门应当会同市财政部门及其他市资金管理部门制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专项资金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审计部门应当依法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开展审计监督。 《条例》也夯实了法律责任,其中明确,学校和企业骗取、套取政府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奖励补助或者财政、金融、税收、用地等优惠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理,相关信息纳入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记入相关单位和个人的信用档案。 来源:新京报 03 内蒙古:提前下达资金11.5亿元 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近日,自治区财政厅提前下达2024年职业教育专项资金115055万元,以支持全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据悉,此项资金用于全区落实《关于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确定的各项改革任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特色专业建设和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等,推动落实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和市级、校级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及国家级、自治区级信息化标杆学校建设,并对“互联网+教育”示范区(校)和挂牌乡村振兴学院的学校给予支持。 接下来,自治区财政将立足全区职业教育发展实际,聚焦职业教育发展短板和薄弱环节,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打通堵点难点,为推动自治区建立健全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做好资金保障。 来源:内蒙古日报 主 编 :杨志超 编 辑 :吴晓晖 校 对 :宋文利 责任编辑: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