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体育赛事 > 正文

【职业发展】UM-CSSA小型沙龙by赵智沉:从理工科博士到金融界Quantitative Analyst

分享大牛的Quant心得
来源: 留学在密歇根大学的日志
大家好,5月初UM-CSSA职业发展组邀请今年刚毕业的理论物理博士赵智沉师兄,为密大学子带来关于“从理工科博士到金融界Quantitative Analyst”的分享。现将整理好的现场录音文稿发布,供大家阅读。在此,UM-CSSA职业发展组由衷感谢赵师兄的热心支持与精彩分享,欢迎大家关注UM-CSSA及职业发展组未来的活动!
关于主人公:
他是密大高能理论物理博士,曾荣获三项省级物理数学奥赛一等奖,进入北大元培计划实验班深造
却转战于金融界Quantitative Analyst领域,斩获Credit Suisse工作offer,以及Credit Suisse, Barclays Capital和JPMorgan等3个实习offer
他是密大“甄士隐”戏剧工作坊灵魂人物、思想学术沙龙专家、国标舞&桌游发烧友
也被密大中以理工科背景转行金融行业的同学们称为自己的"祖师爷"
他有一个智慧得深沉的名字:赵智沉
 
赵智沉:从理工科博士到金融界Quantitative Analyst
背景经历
大家好,我的主要工作是为投行的交易做一些模型,然后用编程的方式把这些模型实现出来,给他们交易员,所以有一点像后勤保障这样的工作。我的经历可能对Ph.D更有用一些,因为我的同行都是Ph.D.,都是博士生毕业。本科生一般没有,硕士生也非常少。所以我一会儿讲下我的经历,你们就知道了。
我先自我介绍一下吧,我叫赵智沉,我现在物理系,第五年刚毕业。我是上海人,本科在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读的,中学是在上海中学。我属于比较典型的走物理竞赛道路的经历,从初中开始,就参加各种物理竞赛补习班,参加竞赛,然后考中学的理科班,也是搞竞赛的班级。唉,要不大家自我介绍一下先?(听众做自我介绍)看来还是Ph.D.比较多,大部分都是研究生。
这边多少人和我一样搞竞赛的?其实竞赛和高考没有太大区别,就是我们走的是不一样的途径。中学参加理科班,理科班也是参加各种竞赛。通过竞赛得奖,保送大学。在北大也是学的物理。我在北大元培实验班,当时在中国是一个比较新鲜的东西,跟美国本科很像。第一年是不选专业的,进去之后就分文理科,什么都可以修,到第二年才选专业。140分的学分可能只需要40分的专业课,其他100分可以自己修想修的课就可以毕业。所以当时这在中国算是一个非常新鲜的东西,它比较好的一点是里面什么专业都有,理科文科什么专业的人都有,然后我们都聚在一块,我个人也兴趣比较广泛,我通过跟他们交流就获得各个学科的触角,对各个学科都有所涉猎。而且北大是一个非常多样性的地方,除了工科不太强,其他各科都比较强,所以资源非常丰富。我在里面就获得了很多各方面信息。我那时对很多东西都很感兴趣,包括历史、哲学,我每学期都至少修一门哲学课、一门历史课和一门数学课,我认为这对我的人生道路的规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因为那时我对物理的喜爱已经从一种简单的术语上的一个思维的快感,我认为上升到我人生观世界观的一个基础。
提问:我比较好奇你喜欢那些哲学?
答:因为我是科学出身的,所以我学习哲学从科学哲学入手,我还比较喜欢自然哲学,技术哲学,我也上过一些中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主义哲学,比较喜欢康德的纯粹性批判,我的毕业论文也是在哲学系完成的,我的毕业论文写的是科学哲学,量子力学的测量诠释。
我觉得所有人的思维方式都有两种属性,一种属性是趋于本源化,就是你看到一个问题你会想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另一种属性是趋于现象化,看一个问题你会想它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前一种人他特别喜欢哲学数学物理,把任何东西都归纳为一两条非常经典的理论,而另外一种人他们相反,他们喜欢艺术历史,喜欢创作性的东西,能够把历代帝王将相的这种事迹记得非常清楚,而我就做不了。我觉得我是前一类人,我碰到一个问题非常喜欢探寻本源的基本的道理,这也使得我对于物理的喜爱上升到一种理想,我认为它是我值得去追求的事业。这点我觉得很重要,因为这是我当时思想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基础。然后我定下来要学理论物理,因为我认为人只有通过了解大自然的方式,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自由。这是当时我一个非常理想化的,也是北大给我的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
但是这点到我出国之后受到了很大的现实打击。为什么呢?它有很多因素。我当时来美国时,经常有人问我说,我想和你走一样的道路,想做Quant,是不是本科生master比较难?我说是比较难,我们很多都是Ph.D.。然后他说那我就读个Ph.D.再做quant吧。我说这不太好,因为我当时不是冲着做quant去做Ph.D.的。包括我身边所有人,所有的同行,几乎所有的quant都是跟我一样,就是一开始去读Ph.D.的目的都是想做学术,都是对学术怀着一种非常纯洁的没有杂念的学术理想去的。然后做了几年发现现实的打击,觉得学术道路非常难走,就必须找一份新的工作。Quant就属于这样一种转换成本比较低的工作性质。所以我对很多人说不要为了去做quant去读Ph.D.,这样会非常痛苦。Ph.D.至少要读5年,你还是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要为了你五年以后不一定喜欢的工作去读Ph.D.,我觉得这是不太值得的。所以我当时是怀着这样一种非常纯洁的学术理想来到了密歇根大学物理系,我们第一年不用选专业,修各种基础课。第二年选专业,我当时就想我要做理论物理,我就要做最难做的,挑最难啃的骨头,最兴盛的那几块。我当时就找了一个做高能理论的老师,也是做弦论的。因为我认为弦论是最理论物理里面有希望统一所有的大统一理论,同时它所用到的数学工具也是极为抽象、困难、复杂的,包括它的模型本身也是,非常非常晦涩、难懂。我就冲着这个去,多少有一点自负的心理吧,因为搞竞赛的人多少有一种优越感,包括后来选专业的时候,我也想去做最难的,这样一种心理。
我来到美国一个比较大的冲击就是,我发现美国的教育,尤其是博士的教育,和我想象中差别是很大的。因为我理想中的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的模式,像师傅带徒弟一对一或一对多这样的,不是很多人的模式,它能给你带来一种非常严格的训练,在所有这些重要的基础课。然后你有了非常完善的训练之后,你再去做科研。到了这里我发现,很多东西你都要自学,最多上一些基础课,但是往往专业研究所对应的知识往往是要自己去学的。自己去学就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效率很低,你经常一知半解。然后做科研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做的东西是一个非常小的角,可能这一条线你会钻的很深,但是旁边的东西你知道的非常非常少。而且做科研面临非常多的不确定性,这是做科研的本质,就是你要去面对不确定的世界。但当时我对此感到非常的不适应。因为我大学也没有做过科研,我对理论物理的喜爱是因为它是非常完善的一套理论。我所有学的东西都是非常美的,有序的,所有东西都整理得很好。当我做研究时我发现,这东西非常的无序,没有头绪,你根本很难去理清它背后的逻辑,所以这是我非常不适应的转变。这是每一个从学生到研究者必经的阶段,这个阶段对我来说不是很适应。
另一方面我发现高能物理确实太难太抽象,不愧是物理学里面最艰难的理论。我觉得是远远超过了我的理解能力。所以很多这种因素让我在博士的第二第三年,刚刚开始做研究的时候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然后当时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事情,是我有女朋友了,就有生活压力了。现在做博士不像二三十年以前那样做完博士就可以立刻去评教职,还没有博士后这个东西。尤其是二战刚过,物理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从原子理论到曼哈顿计划制造出原子弹,需要这么短一段时间。人们过于高估了最顶尖的理论物理的生产力,这个阶段起大学开始疯狂地扩张、扩招,很多年轻有为的学生也投身于理论物理的事业。结果过了一二十年发现温度开始冷下来了,学校的教职都是终身教职,教授不可能走掉,但是学生还是很多,没地方去,想留在学术领域,就出现了博士后。这个过程降温越来越趋于平缓稳定,博士后时间越来越长,在二三十年前基本博士毕业就可以做教职,没有博士后,到我的导师就做了八年的博士后,现在很正常,也还有延长的趋势。所以这很痛苦。你想一个男要担负家庭的责任,不能以家庭的幸福为代价去追求自己比较虚无的很难实现的理想。你想一个博士后,妻子孩子肯定要跟你走。博士后职位又很少,哪里要你才能去哪里,就很难说两个人都能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事业,非常的困难。基于这样的考虑,我痛苦地决定不走学术道路,要转行,这是在博二结束的时候。我觉得是我理想受到现实打击而破灭的过程。我从博士第二年之后,就处于思想上非常消极的状态,找不到人生的方向。
所以我个人的想法就是这样,我各方面导致自己不能再走学术道路,就要找工作,做什么呢?田井一帆是我教物理241的学生,他当时跟我说他找到了JP Morgan的实习,当时因为我不知道做什么工作,对各种工作都很好奇,就问他,金融是做什么的,投资银行是干什么的?他就跟我讲了很多,还跟我说金融领域是非常需要数理基础非常好的Ph.D.的。这样我的心思就开始活络了,开始到处搜这种机会,去问别的毕业后做这方面工作的人。我当时还上过一门课,是数学系Math 623,叫computational finance,计算金融。那门课严格说和quant的工作基本一样,所以如果你们今后有兴趣,拿不定主意不妨去上那门课。它有一些新修课程,不过不用去上,在那之前我连matlab也不会用。还需要金融的基础知识,那个看下书就可以了,不是很难。上了那课之后我发现还挺有意思的,因为这个东西我至少知道在干什么,不像做弦论,做着做着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上了那课后我就开始找实习,在博士第三年结束后我还找了IOE做计算金融方向的一个导师说看能否在校园里做一些课题,也不算实习的实习吧。没有做出什么实质性的东西,打了一下杂,但是这东西最后写进我简历了,还是挺有用的。
然后到博四开始的时候我就开始投实习,当然之前我也有很多东西。因为做quant需要包括数学、概率、随机过程、编程、金融的基础知识,包括math 623。然后我一边看书一边投简历,大概在第四年10月。一般每年的周期在9、10月开始就是full-time的招聘,11月开始实习生招聘,11月份时各个银行都在网上开放招聘的网站,你把简历投进去,他们筛选之后会打电话约你去面试。差不多到了12月份学期刚结束,我就收到了第一个面试,JP Morgan的电话面试。这个过程就陆陆续续一直拖到,不停地有电话,因为一个银行会有好几轮电话面试,一般一个面试40-60分钟,问各种各样技术问题,它会在电话里让你做题,报给你题然后你算好把答案告诉他。这是我们做quant比较特殊的一点,因为很多本科生研究生硕士生问我面试怎么准备,因为他们经常遇到behavior question这类问你怎么应对压力,这些不是很硬的一些个人软实力的问题。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比较特殊,是技术部门,碰到的都是技术问题。
然后在这过程中不断学习相应的知识,不断地面试。有的银行会让我做On-site interview,去纽约现场面试。这个过程一直到第四年下半学期二月份,我就有了第一份实习的offer,是巴克莱,三月份四月份又陆续收到了Credit Suisse,就是现在我要去工作的瑞士信贷,和JP Morgan的实习。最后我选择去瑞士信贷,因为他们的实习比较好的一点是他们提供培训。其他的实习都是不提供培训的,就是你去做一个课题,然后给他们汇报一下你的成果。我觉得瑞士信贷很好的一点就是他们对实习生非常重视,他们专门找人给你上课,我觉得这点非常好。然后我夏天在那里实习了十个礼拜之后,就等他们发return offer的消息。但那年形势非常差,他们拖了很久才给我们消息。十个人我打听下来只有三个人拿到了full time return offer,按以往的情况他们的实习是冲着100%回收率招的,基本今年招十个full time的话,就招十个实习生。基本上只要你不做特别违法乱纪的事都把你留下来,但是我们那年,11年夏天,大家关注金融形势的话就知道那年股票非常的差,导致整个job market非常不好,但是我还是有幸留下来了。当时我想形势这么差,我也别折腾了,就答应他们了。今年就要开始正式工作了。
这是我的大概的一个经历,就是怎样从竞赛的物理Ph.D.学生,转行去做金融的经历。不知大家有什么问题?
工作性质
提问:你当时考CFA了吗?
答:对,我当时是在第三年夏天考CFA,因为是每年六月初,一级十二月也有一次,CFA是chartered finance analysts,注册金融分析师。其实那个东西对我不是特别有用,它对做投行部的人是比较有用的。投行部的人做的是真正和金融相关的东西。
我先说下我的工作性质,quant是干什么的,它在投行里扮演怎样的角色。投资银行是做投资融资、收购兼并这样的工作。它们处理的业务不是我们个人商务,不是开储蓄账户、开信用卡,当然有些也有,比如JP Morgan的Chase对吧。当然大部分投行是不做个人业务,都是做大型的业务。投资银行部就是处理这样的业务,他们去分析一个公司的财务报表、财务状况是什么样的,它对于我有多少价值。这个公司我收购之后,怎样去兼并,怎么实现,最后怎么卖掉,怎么最大化我的利益,这是他们的工作。这对金融的知识要求很多,所以CFA对他们很有意义。
但我当时对这个行业并不了解,就想做一些可以准备的东西吧,就去考,但考完之后我发现并没有太大用,对于我quant的工作来说。甚至我去实习面试时有人看到我的简历有CFA level 1,他们问你考这干什么?所以如果你们以后做quant的话,CFA并没有太大作用。
提问:学长我现在比较好奇你的工作性质是什么?
答:你把每个投资银行想象成一个军队,军队打仗就需要冲锋陷阵的人,那些人就是交易员,trader,他们是拿着客户的钱去理财,去投资,赚更多的钱。我们quant相当于一个后勤队伍,就是一个交易员在交易一个金融产品之前,他必须,比如说股票非常简单,就是一个价格,但是我们有很多比较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比如说期权、期货,或者说是带有其他参数的一些金融衍生品。这些东西它们的价格是依赖于某个股票,但这个东西它们价格既然依赖于股票,就一定有某种严格的复杂方法把它们的价格计算出来。在这个计算过程中就会有很多参数,但这些参数往往是不定的,比如说市场的波动率有多大,会有很多非常复杂的模型去计算这些产品的价格。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把这些模型实现出来,用编程的方式把它做成一个软件,或者平台。他们只要把知道的参数输入进去,一点就会知道,比如这个金融衍生品的预期价格是多少。如果现在市场价格比它低就买进,比它高就卖出。并且知道这个产品的风险是多少。我能够怎样、多大地控制这个产品的风险,包括这个产品各种各样的性质,这些是我们要做的,我们相当于是做后勤的。经常有交易员跑过来问我们说,现在我需要做一个比如说basket option,就是说几种股票组合的期权,你给我算一下这个东西的预期价格是多少。这个价格有很多模型,不同模型算出来的价格有略微的差异,你算出来就告诉他,你每一个模型算出来的价格是什么,背后的原理是什么。你把各种可能的模型交给交易员后,他们去选择怎样去交易。所以我们的工作是一个技术上的后勤,所以我们对金融市场知识并不要求特别熟悉,不需要知道某一个政策会对某一个股票或大盘有什么样的影响,严格上来说并不特别需要这些知识素养。当然你以后想要是想进一步走金融这条路的话,你肯定是要了解的,因为这才是金融的本质,我们现在做的工作不是金融的本质,是技术支持,纯粹技术上的东西,所以这个是我们做的工作。然后后勤里面也有后勤里偏战场和后勤里偏后勤的,我做的工作就是所谓的desk quant,就是后勤里偏战场,直接跟交易员打交道。但是也有后勤里做后勤,他们做更基础的模型,或者他们对那些模型做一些更加数学化的分析,然后我们把他们做的那些更好的模型把它实现出来,用编程的方式做成一个平台、软件、好用的excel界面,供交易员去用。所以我们的工作性质是这样的。
提问:行研在后勤里是怎样一个情况?
答:行业研究它们也是后勤,但不是技术支持。他们去研究一个行业,或者研究一个公司,对它去做非量化的一些工作,比如某个政策对行业会产生什么影响。他们还会与这个公司的代表谈判,去从他们那里获取一些信息,知道他们发展的策略是什么,通过这些非量化的信息来做一个判断。
提问:公司做quant的大概有多少,做行研的大概有多少?
答:这个我也不太清楚。像我们公司总部在苏黎世,但伦敦、纽约是非常大的一块。因为金融产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证券,一类是利率,纽约这边是比较注重利率的。纽约部的话,利率的quant一共有四五十多个人。但是做证券的就比较少,因为做证券的大部分人在伦敦。我们这边的员工大部分也是从伦敦调过来的,大概不到十个。不同银行不一样,我不知道JPMorgan有多少。JPMorgan总部在纽约,所以规模非常大的。具体占多少比例我也不太清楚,看它们行业的需要吧,比如有些做对冲基金的对量化的要求特别高。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行业研究来定一个策略,也可以通过数量分析来定一个策略,这看这个银行它更侧重于哪一块。它的一个大方向、大战略是在那块。
提问:所以很难知道做trade的有多少人,做后勤保障的有多少人?
答:很难。从数量级上来说,我们一个quant服务于大概十个不到的交易员。差不多是这样的。
求职准备及其他
提问:你是怎么解决时间上的冲突?比如你在读博,又在找实习?
答:这是个很好的问题。因为确实要花很多时间,要去看书、自学,因为很多东西我都不会,虽然我是理论物理,但我工作本质和随机过程、概率是完全没有关系的。而且我做的工作都是以纸笔计算为主要途径。编程我几乎不会,大学只学过C什么,其他都没学过,所以很多东西我要自己从头开始学。然后花很多时间,包括面试,要准备、打电话约时间面试,都花很多时间。对我个人来说,我的时间是比较自由的,因为我们做理论物理,包括写paper,周期是比较短的,基本一个学期,做一个课题就可以写一篇paper了。这和很多实验科学就不一样了,包括工程。我们理论物理是单兵作战的,自己做自己的,不像很多实验室要和别人合作,要去凑他们的进度,赶进度什么的。所以我的时间比较自由,这样让我能够充分地调配自己的时间。比如说这段时间我稍微落下一点科研,我可以在之后补上。
提问:所以暑假如果你去实习的话也没事?
答:只要老板跟你签字就可以。尤其是我们国际学生一定要老板签字的,不是说你不做就走了,这不可以的。所以这是要花时间的,不是你想转就可以转。怎么和自己的本职工作衔接好、协调好,这是你们要去想好的问题。
提问:你的金融课都是自学的吗?
答:有,我就上过一门课。就是刚刚说的Math 623,计算金融,其他的知识都是自学的。
提问:那么你在求职过程中,你在金融方面是有哪种职业认证呢?
答:就考了CFA,一级。没有学校的证书。
提问:也没有影响?
答:没有影响。因为像quant招的人就是针对我们这样的Ph.D.。他们招的时候不需要你有太多金融知识,因为第一,他们确实不需要。第二,他们也理解你不可能有很多时间去学金融知识,因为你有自己的工作要做。如果作为一个Ph.D.,你对金融知识知道特别多,花很多时间,反而他们会觉得不正常,因为你本职工作没有做好。所以他们在招我们实习生和员工的时候,并不要求有太多金融知识。他们需要你有比较好的数理知识和技能,有比较好的理解模型和建模的能力,需要有比较好的编程能力,需要比较好的对数据、数字处理、quantitative、数量化的能力。这个东西都可以不需要金融知识、可以通过你Ph.D.的工作来体现的。所以很多人问我说简历没法写,我做研究的东西都和金融完全没有关系,怎么写?我就说,不光是我,我实习时的面试官也跟我说,他们比较看重的是你的简历里面,你做的本职的研究工作,是有多么的quantitative。就是你的研究工作,有多大程度,可以转化为他们所需要的技能。比如说编程、处理模型。当然对我来说都是例外的,我做的都是分析的,不是quantitative的,是非常analytical的。我就通过其他方法弥补,比如说上623,我也通过IOE的老师做一些课题。然后另一方面他们也比较喜欢做数学物理的学生。他们有偏见,可以说,因为我去实习的时候发现,实习生大部分都是数学物理,有些是计算机的,就数学物理统计包括金融数学,其他专业就相对少一点。
 提问:那你公司里面搞金融用的软件是matlab?
答: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环境、软件。甚至有的公司,比如Golden Sachs,他们有自己的编程语言,这个都不一样。但是其实,思想都一样差不多的。我在实习的时候,他们公司有自己的函数库,有点像functional language,函数语言。但这个是比较自由的,你可以用C++或其他语言来写,只要你做完的东西可以接口到microsoft excel就可以了。因为他们交易员都是在excel上操作的。你用什么语言不要紧,只要最后能做interface接口上去就行了。这也导致我们quant极其的乱,就是你写完了,别人改不了,只有自己能改,这是一个弊端吧。因为我们不是做IT的毕竟,IT他们是追求系统的完善。而我们,因为交易员经常过来说,半小时给我写一个我急着用的功能,你就不可能去考虑完善性、接口什么的。你就要用最快的速度把它实现出来,不管什么方法,只要半小时内实现出来就行了。所以这是导致我们工作和IT很不一样。
提问:我们本科只学了C语言,编程水平有限,想请问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提升编程技巧的?
答:我在北大一样,也只学了C语言和算法与数据结构。这东西很重要,很基础。我后来自己看书,自学C++,看Thinking in C++,非常经典的教材,也是看书学的,自己动手也动的很少,因为他们面试不可能让你写个代码。他们会问你一些很抽象的问题,比如什么是继承,会问你一些比较抽象的算法的原理性的问题。所以不一定要有很多动手的经验,理解它的原理就行了。因为各个公司用的语言不一样,虽然一般都是面向对象的,这个其实不重要,而且你不可能写特别大型的软件,一般都是很小的非常灵活的软件,往往是半小时写出的那种,然后算法也是自己看。像我们做quant有几本大家都在看的面经,就是经常被问到的一些题目,有人专门收集起来汇编成册,看那个书就可以。因为问题都大同小异,无非是分那几块。他们公司面试时一般也很难说出非常新的题目,就是换汤不换药。我个人的例子说明这些完全可以通过短期的自学来实现的。我其实真正从开始准备面试到最后拿到offer,花在面试上也就最多一学期的时间。
提问:CFA准备需要哪些材料,准备多久呢?
答:CFA报名后有专门的CFA notes,如果想考CFA一级,因为我当时对金融一点概念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大概需要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时间来准备,脱产,不干别的只干这个,一天十几个小时只看这个。它有官方的教材,notes的量是官方教材的一半,比较精简。CFA我不太熟,因为我二级也挂了。
提问:(未听清,关于CFA)
答:你考CFA除非自己知道一定要考这个试你去考,否则不建议去考。因为一它巨贵无比,一级报名费是1110美元,就是最便宜最早报的价格。(现场观众:现在一千二了)越晚报越贵,所以确实很花时间,很贵,且没什么用。所以说CFA这个证,certificate这东西,我个人觉得不到迫不得已,不要去考。你完全可以花时间到真正提升自己实力的工作上。我个人是不希望考证的,除非现在公司一定要我去考,我才去考。
提问:公司会不会帮你解决签证、绿卡等问题?
答:大公司都会。他们会sponsor你的H1B,以后会帮你申绿卡。我的公司还好的,我的H1B已经通过了,所以还挺快的。
提问:你有Ph.D.学位,绿卡的话,未听清
答:据说我们公司会按EB1,EB2,这两类,(现场观众:EB1就相当于你做研究的这类,公司的话可能是EB2,employer based/sponsored,如果自己self申请,就是EB1A和EB2的NRW,叫做国家利益豁免)我也不太清楚,还没到这一步。
提问:首先感谢赵师兄今天的分享,有个问题可能比较tough,关于你做quant,中国人有人说叫做“矿工”,跟“码工”相类似的一个说法。言下之意是说它的工作性质,做金融是很stressful,压力很大,很辛苦,当然回报很高,所以矿工在金融是类似于“码工”的分工。你选择这行对你以后的职业发展有长远的规划吗?
答:说实话,我现在没有特别长远的规划。做quant很多人情形跟我都非常类似,他们是把工作作为一种不能做学术、学术以外的谋生手段。所以就我和他们交流而言,其实他们一般很少有非常长远的规划。包括我自己也没有很长远的规划。我现在知道自己不可能这个东西做很长时间。但是你要问我以后做什么,我会说先做一步以后过几年再看看。所以说我现在处于人生没有方向的一个阶段,做quant,“矿工”这个词非常体现了它金融民工这样一种,一听这个词就知道很少有人把这个职业当做一种事业。所以我自己是这种情况。
提问:这个工作除了报酬之外,长远的能不能给你的职业发展带来一些帮助?
答:首先,它第一种可能的发展,虽然跟金融的核心相距不是特别近,但它归根到底还是在金融单位工作。如果你对这方面有事业上有要求,你主动的去学习、去获取这些信息,是可以进入到这个金融的核心部门里的。比如你虽然是quant,你以后可以去做trader,也可以逐渐的更加接近金融的核心部门,这个时候你就可以真的把金融作为事业去发展,这是一种可能的途径。另外一种途径是你一直在quantitative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要么就作为非常senior的quant,要么你有足够的技术,自己可以单独做一个基金。但是你的工作核心还是quantitative。(观众补充:quant在投行里面工资比较高,并且工作很稳定。你别看trader在公司里面工资很高,但风险很大,动不动就会裁员,现在不断的在裁员。Quant工作不累,工资也高,而且他们做的事情很难被替换,相对比较稳定)
提问:工资高是怎么个概念?
答:这个,违反公司条例,不能说。
提问:那能不能说行业的情况?
答:行业的我也不知道,所有人都不跟我说,我也没法做个平均值。也没有特别高,因为公司毕竟有hierarchy嘛,工资归根到底还是由你的level决定的而不是部门决定的。
提问:工作量呢?
答:工作量不像前台压力这么大。你的工资、压力、被炒的风险、升迁的机会都是随着你越靠近前线,越高。肯定是这样,风险越大,收益越大。既然quant它本质上是一个后勤保障的工作,它的风险就不那么大,工资压力也不那么大,工作量也是比较平稳的。就我个人而言,我实习的部门,在夏天,基本算是淡季,朝九晚六吧,工作量,这还比较正常。
提问:忙起来呢?
答:忙起来就不好说了,我也不太清楚。但他们前线做IBD做投行部的真的特别特别辛苦,我实习时跟他们打交道也是,他们工作量特别大。去年暑假有一天是国定假日,我问我们平常做IBD的一个本科女生,你有什么打算,她说我要睡觉,已经有好几周没有睡一个好觉了。因为他们周末也要加班,基本上晚上工作到三四点钟,早上八九点钟还要来上班。
提问:那您知道做quant的人之后职业发展是就集中到金融还是会转到实业,非金融领域了?
答:我觉得大部分还是留在金融领域的。
提问:反过来呢,我是工科的学生,我怎么转到做金融或咨询这方面呢?
答:金融也收很多工科的学生,包括我们做quant,也收很多engineer的Ph.D.。因为quant本质上是叫金融工程,是工程的工作,所以我觉得本质上和工程的性质一样。至于投行部我就不太清楚了,因为他们有很多读MBA,以前做过各种行业的都有,有做过engineer的、医学的、甚至律师也有,还有当兵的,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他们都要。
提问:那还要读MBA吗?
答:有的是读了MBA再去做金融的。
提问:做quant对公司做金融产品的研发、做项目的决策的作用有哪些呢?
答:决策都是上面在做,我们只是提供一些技术支持。
提问:所以目前你们在中国做quant受政策影响很大,对决策贡献有限,不知道你在美国如何?
答:其实我们做quant这个工作,自由度不是特别大。比如说一个金融产品,它的价格受金融产品背后的数学关系决定,不是受政策决定是吧,所以人为的因素非常之少。尤其美国金融市场特别成熟,金融衍生品种类非常丰富,所以它是一个非常量化的工作。
提问:刚才你说到每个总部的人非常少,如果JPMorgan在中国做一个大的金融项目、投资,这部分的计算会是由总部做的吗,还是中国的本土团队完成?
答: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依赖政策非常非常之多。因为我觉得一旦一个市场受政策影响越大,quant的作用就越小。
提问:那在伦敦的证券团队,还是负责全球的证券吗?
答:这不是,他们有自己的各个办公室。比如我们纽约负责北美市场,伦敦负责欧洲市场,亚洲市场主要由香港或东京负责,我们是不做这个的。因为否则代价太高了,现在做quant都是计算机化的,运算速度之快,以至于他的一个总部在香港,你作为纽约的总部你需要做香港的交易。从纽约到香港,这个地理位置,你知道信息不可能超过光速,现在计算量如此之大,计算速度如此之快,这个距离可能就影响到你计算结果了,可能就晚个0.00几秒,就有几百万上下的差异。所以说都是当地的办公室做当地市场的。
提问:所以在香港、中国大陆都有本地的团队,人还是很少吗?
答:对,之所以少是因为市场不够大,市场都是区域化的。像我们都是做北美市场的,我们很少去做欧洲市场,还有时差问题。
提问:问一个偏技术的问题,这个建模,数学是主要用到偏微分吗还是更高的要求?
答:主要用到概率和随机过程。
提问:这个感觉本科的时候就学过了?概率论,数理统计是吧,偏微分什么的就没用到了?
答:我本科时没学的。是的。还有随机过程,它本身也是一个偏微分过程。
提问:这和社会学里的调查方法学的统计区别大吗,够用吗?
答:可以,方法上还挺接近的。做利率的他们都是统计的工作,他们要去拟合一些参数,比如线性的或一些模型。他们很多工作都是统计的。
提问:像你一下拿到那么多面试,简历是直接网申,还是说银行有你认识的人推荐你?
答:这是很好的问题,很多人都告诉我,你投的简历根本不会有人看的,你一定要有内部推荐才会进。其实对quant来说不是这样的。因为我所有简历都是通过网申的,甚至根本都没有走学校的系统。就是到网上找career,然后你点他们的部门、地理位置,投简历,他们就会联系你。当然不是我投的所有简历都有回复,大概有50%不到有回复。因为quant的pool非常小,所以它可以做到筛查网上的简历。不像本科生和MBA,他们的pool实在太大,你一般走学校的系统他们才回看。
提问:他们从多少人投的里面选多少百分比的来看?
答:这个没有人告诉过我,但当时我在面试瑞士信贷的时候,它有第一轮笔试,不是电话面试,全自费,自己爱去不去,那个考试规模是非常大的。我得到的数据可以作为一个参考吧,我当时去的那一场,光在纽约部,第一轮就有一千多个人参加笔试。第一轮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去的,它也是发邀请的,但发的邀请还比较多。那个规模的考试,据说包括在纽约在加州一共有不下五次。我那次是最大的,参加的总共可能有三千以上我估计,还是挺多的,放眼望去基本上全是中国人。
提问:这么多人里面招多少?
答:我那年招10个吧。竞争还是挺激烈的。
提问:十个里面有多少中国人?留下的呢?
答:有一半多吧,6个,留了2个中国人。几乎没有剩下美国人,要么就是英国人,印度人,还是没有美国人。
我讲一讲更加技术上的问题,就是你在面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吧,因为很多人都经常问我,网上有两个问题是吧。
提问:招quant是否对专业有偏见?
答:我个人认为是有偏见的。我去的时候发现他们最喜欢数学专业的,包括统计、金融数学,是最多的。物理也很多,他们特别喜欢理论物理的。我的组,包括面试我的很多人都是做一样的东西,弦论的。这点我非常惊讶,怎么大学都没有这么多人,金融界却有这么多人做弦论的?我认为这方面他们是有点偏见的。据说啊,他们最喜欢的专业是数学、物理、工程和计算机。其实我认为这些数理的东西,我去做工作并没有用到我大学以后学到的数学知识,就是大学你学的东西完全够用了。他们之所以喜欢,是因为一方面水涨船高,竞争的都是数学物理专业的,相对数理基础好一点。尽管他们用不到,但是既然有这么多人投靠他们,为什么不挑数理知识更多一些的人?这是一个现象。
提问:金融工程MFE的学生,申请金融时自己本身没有任何实习经验,在简历里强调的是自己金融专业课成绩,数理逻辑和分析能力,但还是不很理想,请问怎么写简历?
答:确实我们学校MFE招人很多,而且并不像纽约的学校有地理上的优势。我听说,很多投行,基本都只招他们纽约周边的学校,像哥大、NYU、CMU或者稍微远一点的。像我们密大确实这方面地理位置不是特别好,但是也有不少我认识的MFE的学生找到实习也不错。至于简历,对我来说你要强调你自己做的东西和学的课,如果你做科研要强调做的东西有多么quantitative。不管你是做面试还是准备简历,你都要做下角色转换,如果你是看简历的人,你看下这份简历,有多么想要自己,在作为面试官打交道的时候,多么想要这位同事,我觉得这个都是相通的。简历我觉得有一个原则,除了相关性就是要quantitative之外呢,你在简历上是要有所取舍的,不是说什么都往上写,写的特别泛泛。不要这样,要有所取舍,有些没关的东西就不要写,特别相关的可以写得尽量详细一点。为什么呢?第一,他们每个人都看过很多简历,一眼就能看出这些是否是相关的,所以如果你写一些额外的东西无效的信息,是非常浪费他们时间的。他们看你简历就最多半分钟的时间,不会从头读到尾。尽量把重要的东西往前写。
还有一点是写简历时基本原则是不能胡编乱造,他在面试的时候会拿着你的简历一条一条问你,他们经常这样做,这是最省力的面试方式。你在写简历之前会做很多准备工作,比如我做quant,并不是说我需要知道所有金融产品,也不是说我一点金融产品都不知道也可以,我需要知道一些最基本的金融产品比如期权和期货。那么我在学习准备的时候,我就只学这两样东西,其他东西我就干脆不学。如果他们问你会不会这个东西,你就说我不会,对吧。这样就不会考你了。但是一旦你说这个东西你会,他们就认为你非常熟,就会考你。所以我的原则是你在准备的时候,要保证写在简历上的每一样东西都能非常自信非常有把握地去应对他的各种问题。比如说你只是听说过一个模型你就往上写说我会这个模型,结果他一问就露陷了,这就非常不好,你宁可不写。其实金融衍生品我有很多都不知道,我只知道最最基本的,期权和期货。但是我在准备的时候就反复去研究这两种产品,他们背后的数学模型是什么样的,各种各样的性质。这样他们在问的时候,我就能基本做到,他们问这两个的时候,我都能非常熟练自如的应对,其他的我不知道,他们也不会问,因为他们并不需要你知道所有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这个原则非常重要,要有所取舍,一旦你写在简历上的东西,一定要非常好的掌握,包括你有相关实习科研的经历,也要能非常好地说出来。他会经常问你做的是什么科研,并不是让你去证明这方面的科研能力,而是要考验你能否将自己的领域用一种非常简洁明了的方式表达给一个外行,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技能,因为他们经常要把自己的模型说给交易员听,你怎样用一种简洁明了的话给他说明白,在面试里就表现在怎样用简洁明了的话把自己的科研说明白。这是需要准备的一点。包括你做过一些实习、相关的课题,如果是和金融相关的,要能自圆其说。他会问你这个东西的意义是什么,做的方法是什么,最后做出来什么,你觉得有哪些不完备的东西怎么去完善它。这些都是自己要去想的,不能说做完就完了,写在简历上来吸引眼球。你写在简历上的每一条东西,都要准备好被非常严格的拷问,要做好思想准备。
关于面试的态度方面,我觉得很重要的方面,一方面你要很自信,但是又不能特别自负。你要做到自信与谦逊非常完美的结合起来。你要在面试的时候表现出一种合作和沟通的态度,因为像我们quant面试是给你做题,尤其是电话面试,电话里给你报题,我们亚洲人中国人经常面试时碰到不会的题,闷头想,想了十分钟两个人电话里一句话也不说,还是没做出来,这个非常不好。因为他经常出很难的题,你做不出来是正常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做的过程中,你不停地告诉他你的想法。即使这道题没有做出来,他知道你的思路是什么,哦这个人的思路还是对的,是非常有逻辑的,有创造性的。然后呢他会给你一些提示,你在他的提示下如果还没有想出来,再告诉他你的想法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沟通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然后尽量不要在电话里两个人一句话都不说等十分钟,这样非常不好,所以要合作。很多人在面试时都把面试官当做敌人、对手,这个态度也是非常不好的。因为面试官在面试时找的不是一个员工,是一个未来的同事,他面试时主要不是看你是否能胜任这份工作,而是在看如果你胜任这份工作了,他作为你的同事是否会感到舒服。一个工作的小环境都是这样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找一个人非常非常聪明、牛逼,但总是和你是一种敌对、过不去的态度,他会觉得以后跟你做同事非常痛苦。所以这点非常重要,在面试时你要把面试官当作未来的同事,而不是对手。
个人素质而言,我觉得,他们尽管招数学物理这些非常quantitative的专业,但是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并不是非常的quantitative,那么换言之,你作为一个员工在大公司工作,你所需要的并不是聪明,而是可靠。我在实习时有一个人给我说,你在这里工作和在学校里做研究是不一样的。在学校做研究你需要显得smart、非常creative,但是你在这里工作,每个人的工作就是很多琐碎的事情,但是你要能够保证把这些琐碎的事情做得非常到位。这些事情都不难,但很多人都不能保证能把这些事做好。所以对于一个员工,特别是作为一个大公司的员工来说,你的可靠、靠谱的程度是比你胜任工作的能力是更加重要的,这点也是在面试中体现出来的。你还要善于沟通,在面试里要表现出一种愿意学习的态度,比如你一道题都做不出来,你是愿意怀着一种非常积极的态度,跟他去探讨。你要有这样一种非常愿意学习的态度,态度要积极,而且包括每次面试,面试官都会问你对我们有什么问题。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并不是说你去问一个两个非常装X的问题,而是说你要确实以这个机会去了解这个公司、行业,这样好的机会不要浪费。另一方面也体现你是在积极地寻求这个工作,而不是在碰运气想能够捡到一个饭碗最好,并不是这样的一个态度。
然后在面试的时候,电话面试是非常局限的,因为只能通过声音来传达信息。如果你能最后一轮去现场面试的话,这点就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对一个人全方位的考察,就是在和你交往的过程中,对你这个人包括你说话的语气、举止、衣着打扮,都是全方位的考察,要做到非常的细致。当天面试的强度往往非常大,可能一天从早上九点一直到下午五点,一小时接一小时,一个面试官接一个面试官,可能到中午还会和他吃饭,强度非常大。面试时如果有一个环节没有表现好,尽量不要受影响,尽量以平和的心态,包括有时候很多面试者在一起竞争,你也不要受到其他面试者的影响,要以平常的心态去面对这个过程。这是我对面试的细节的一些建议吧。
提问:网上一名同学问,“高频交易是利用高速计算机系统进行瞬间套利的投资策略的总称。我从一本美国人写的书《高频交易》中看到,在2009年,60%的美国股票交易所交易量来自高频交易。高频交易在美国的应用确实有那么广泛吗?您觉得高频交易未来的前景怎样?”
答:高频交易是非常计算机化、非常quantitative的一种操作,因为往往一个股票不同区域,或者说一个股票和它相关联的产品,或者同一行业不同的股票,他们价格的走动并不是完全同步的,会有一个时间差。所谓高频交易就是利用这个时间差,做非常高频的交易,获得套利的机会。所谓高频交易就是它一秒钟就可以做几百万次交易,它可能每一次交易就赚几分钱,但是因为交易量非常大,所以可以做到赚钱。所以高频交易是利用这样市场的不是完美的有效的这样一个特性为条件,另一方面以非常强大的计算硬件和软件为基础的交易。我去年有面试一家单位Towers,他们就是做高频交易的。他们的核心部门就是IT,因为他们核心的技能、价值就是算法,怎么样用好的算法来提高运算速度,因为高频嘛,就是怎样越快越好。但是去年我听说,我也不太确定,高频交易现在越来越受到政策的限制。所以你要问我前景如何,我只能说要看政策在多大程度上限制他们了。因为他们确实现在非常赚钱,高频交易依赖于市场的时差来挣钱,不受市场好坏影响,所以不管市场变好还是变差,他都挣钱,而且市场波动越大他越挣钱,因为波动越大,表明在单位延迟里面差价越大,他越挣钱。我个人认为任何金融产品、机构,它通过盈利的方式来完善这个金融市场,都是没有错的。但是国家政策需要考虑整个市场的稳定性,所以他需要用一些政策法规来做一些调控,我认为这也是合理的。你要问我前景如何,我只能说看政策怎么限制他们了。如果政策不限制他们,我觉得前景还是非常好的。
提问:它这个金融活动对实体经济有什么影响吗?
答:所有金融行为不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任何影响,所有金融行为他导致的结果是,使实体经济更加有序化,更加高效化。因为金融行为并不产生额外价值,因为他并不生产什么东西,他不生产一个苹果,不制造家具,不产生额外的价值。金融,他只是通过资金的融合流动,使得价值体现在更加能够体现的地方,他本身并没有创造价值。但是一个金融市场的完善,是能够让整个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这是我对金融的理解。
提问:你们编的软件是偏重预测呢,还是偏重现在的数据算出它的风险,那未来的风险你们预测吗?
答:预测啊,当然预测了。
提问:所以就像一个仿真的过程,根据一些现在的条件去预测?
答:对,本质上是这样的。
提问:您提到过物理奥赛的培训,这对金融的帮助有多少,您日志中有提到,您养成了从第一原理看待问题的习惯,这个习惯从物理扩展到其他领域,习惯于将一个现象层层剥离到最底层,每一个层次意味着什么。一个现象在您眼里是一个立体的系统,它背后隐藏着完整的演化过程。您提到和同学一起学计算金融时常用源、扩散、稳态、动态演化等等充满物理味道的语言给您讲金融模型。能否具体谈谈这样的物理背景、经历和思维对于金融数量分析的帮助?
答:我认为帮助还是挺大的,因为其实话说回来,quant的本质还是金融工程,但物理毕竟是science,物理要研究背后的原理是什么,逻辑关系是什么。但金融工程作为工程,更加考虑这个东西的效果。举一个例子,你要算期权的模型,你有很多很多参数,原则上你有一个方法就可以高精度地实现计算,你就用蒙特卡洛算法、随机分布,你用大量的非常非常多的,只要蒙特卡洛算法的sample足够大,你的精度肯定就足够好。但事实上这个算法它非常慢,所以你需要用很多其他的方法来加快速度。往往这些算法需要牺牲精度为代价,可能这个算法对这类情况来说牺牲的精度要小一点,但是你对另外一种情况不适用,你就要用另外的算法。所以它本质上是一种工程的工作,和science不一样。往往交易员让你给他一个模型的时候,你不是给一个模型,而是给好几套模型。你会跟他说,这套模型在哪种情况下适用,比如这套模型在极端股票价格下是最适用的,另一套模型在市场波动情况极大的情况下是适用的。你要让交易员自己去做选择。说到物理的培训,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经常你算一个模型,你会发现它好还是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你是要还原到模型本身的,对模型还原的能力还是比较重要的。所以肯定是有帮助的,不然他们也不会这么喜欢数学物理背景的学生。
提问:除了Math 623之外,还有没其他的替代或更高级的课程,适合博士生、硕士生或本科生学习?
答:quant是吧?好像有526,金融工程master它有一个两学期的课,552/553,叫financial engineering,金融工程吧,quant的东西少一点。因为623它就是建模,它给你个模型,让你用matlab去算。而IOE552/553就是financial engineering,quant非常少,它跟你讲很多基础知识。那个课也挺好的,但是如果你想做quant,我认为623是最有效的一门课。
提问:请问内部关系推荐的作用有多大?
答:我个人的例子是基本没有什么用。我个人网上投完简历之后,怕简历没人看,我也不停地去在网上找HR邮箱发邮件,问你能不能给我推荐一两个你们公司做quant的人的联系方式。我跟他们说我的情况,是一个Ph.D.学生,想转行做这个,但是对这个行业不太了解,想咨询一下这个行业在工作的人,能不能介绍两个背景跟我相似的quant跟我聊一下。当时发了很多很多邮件,只有花旗银行的小秘非常好,给我推荐了两个他们部门的quant。他们都还挺热情的,我给他们打电话,他们都还跟我说了半个小时,说他们做的是什么工作,以前做Ph.D.怎么转行等等过程。其他公司的小秘根本就没有理我。结果花旗连实习面试都没有给我,反而其他公司面试都给了。就我quant的经历,根据我有限的sample可以说是毫无用处。
提问:跟quant无关的其他的金融领域需要内部推荐吗?
答:肯定需要啊,他们的pool实在太大了,他们肯定是有内部推荐会更好一些的。
提问:那怎么去获得这样一些内部推荐呢?
答:我在第三年的时候也和田井参加过很多各大银行在Ross做的宣讲,田井当时跟我发来一张日程表,就是哪个时候哪个银行会来,就可以跟他们去聊。他们来UM宣讲说明他们把UM作为一个target school,作为一个目标,他们就会重视这个学校的学生。他们会非常乐意跟你去交流信息,你跟他们去聊,获得信息。之后你得到他们的名片,去follow-up,都是可以的,你给他们说在哪里见过你。这个工作是需要细心,其实成功率非常非常低,但对于其他部门还是值得做,不然确实很难。其实说实话,本科生MBA,就雇主来说,他们面对那么多那么多的学生,他们不可能把所有学生都做一个rank、排名。他们很多情况下会倾向于有内部推荐的人,相对风险更加小一点吧。
提问:您的日志中提到,面试时JPMorgan的一位面试官对您的哲学背景特别感兴趣,半个小时都在问您喜欢的哲学家、看过的哲学书和对古典、当代流派的见解。CS的一位,与您的国标舞和桌面游戏的兴趣高度一致,问起美国大学生国标舞比赛的经历和喜欢玩的桌游。想问下,很多咨询和投行,他们在面试的过程中更关注你是一个立体的人,除了你基本的工作上的能力之外,你其他的业余的生活怎么样是很重要的。能否请您谈谈这块在面试中的作用,还有您未来这块的生活大概是怎么样一个情况,是不是真的对求职会非常有帮助,如果你有很多兴趣,是一个有意思的人的话?
答:我认为这个东西不能上纲上线,作为一个面试官,面试时一天到晚都在问技术问题,你会很烦的。你就会有一种非常强的欲望跟他去扯一些没关系的淡,是这样一种的心理,不是说上纲上线的你是个立体的人什么的。我做面试官,当然前提是我本职工作面试时做好了,我知道他技术上过关了,没什么太大的问题。我有剩下的时间,可以和他去聊些其他的,但这并不是他们必要的步骤。但是如果你简历上有足够多的,我当时简历上也实在是也没有什么太多好写的,就把一些个人兴趣爱好什么往上写上去了。(现场观众:我觉得面试官面试的人比较多,所以到最后的时间有多的时候会这样…)对,他们不会把这个作为评价你的标准。(现场观众:当然我觉得如果聊的来也会有价值。)没错,毕竟他是找一个同事嘛,如果他发现这个人兴趣跟你特别相投,他肯定是希望你能留下来了。从他个人角度考虑,他愿意跟你做同事。但是这并不是必要的一部分。
提问:作为金融外行我想问,能不能给我们一个具体的例子,不涉及你们商业机密的,就是你们这一行,或者说一天,一周,到底做什么,给我们一个大概的描述行吗?
答:我实习的时候,我们十周,前五周就是培训,每天早上会有一个一般是quant的员工,给你做一个专题的培训,大概两小时。剩下的时间,他会有很多习题,大家在一块做题,就和在学校差不多,上一门课感觉这样的。然后那题的题量、工作量还是很大的。然后剩下的五周呢,我们就做课题,每个人他会分配一个mentor,就是辅导员这种感觉,他们会告诉你做一个课题。这个课题难度呢不可能特别大,保证你五周能做出一点东西来。比较主要的一点是,你在做实习、课题的过程中,你不是光做一个课题,面对一个课题而已,你是和他们坐在一起,你是完全融入他们的工作环境。当时夏天,正好有很多人去度假,就会经常有位置空出来,就会坐到那个人的位置去。你周围的人都在做他们自己的本职工作,也会有交易员找他们去谈话,你都在场,就会切身地体会到他们的工作环境是什么,帮助你了解自己是否喜欢这样的工作环境,我觉得这点是非常重要的。至于每天做什么工作,基本90%以上的时间在编程。因为每一个人他同时在跟不同的人构成的小团队做不同的课题,比如我这时跟A做一个课题,可能周期比如有一个月,或者同时在跟B、C做一个课题,这个课题有几天,同时trader又给我一个临时的任务,让我一小时之内把问题给解出来。所以他们就是在这样一种多任务的情况下你自己分配一个合适的时间,然后你们小组要开会,不同的组要开会汇报自己的进程,通报自己遇到的问题什么的。就是我们的工作是这样的,经常也会有交易员过来打断你,让你去满足一些他临时的需求。但是也有一些做模型的就更加后台一些,他们的工作就更加像我们做Ph.D.,整天就是在做数理的推演、计算。他们课题的周期可能也比较长,比如说三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有点像我们学院氛围,前台后台,差别还是很大的。
提问:您能否给我们具体描述一下,一个课题,或一个交易员让您三十分钟做出来的东西,能否用我们容易懂的语言描述,让我们感受一下?
答: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现在让你算期权的一个价格,为了保证模型的运算速度,它假定,比如市场利率是一个常数。你把数值输进去,就可以算出来。但是交易员发现,我现在需要这个模型,如果利率有比较大的起伏的话,会是怎样的结果。他就需要你把模型的这个东西改成变量,然后有一个地方让他输入这个变量。然后你就把这个模型改一下,界面改一下,让他实现这个功能,这就是一个简单的例子。
提问:他是需要你做analysis吗?
答:不是做analysis,就是需要功能,需要你去实现更多的功能。你要非常好地满足交易员的需要,有时他要求有更多的选择,因为他的时间非常宝贵,有时他需要的都是default假定已经有的,他要求会不停地变,你要去不停地满足他。我所工作的环境是这样的。
提问:需要对这个模型背后的原理特别了解吗?你需要自己非常专的模型,交易员以后有这块模型的问题,专门来找你去满足他的要求增加功能吗?
答:这肯定是有的。比如你做某一类型的金融产品,以后有类似的问题也会找你,因为你比较熟悉,这肯定有的。然后不同交易员也是分模块的,不是一个交易员什么产品都做,专门做这个模块的交易员,就可能和专门做这块的quant,联系更加紧密一点。

【职业发展】UM-CSSA小型沙龙by赵智沉:从理工科博士到金融界Quantitative Analyst

提问:你们入职以后公司会不会有相应的培训计划,会不会有不同模块交换交流的机会?
答:有,我们就quant这一个模块。没有所谓的rotation,有些部门有。
提问:那你觉得你的学习曲线是否在几年后就平掉了,开始进入职场几年学得很多很快,后面几年就学不到什么东西了,在做很多重复性的工作,后面你就会考虑离职,换其他行业的需要了?
答:其实这个东西是学不完的,金融市场不停在变,它总是有很多新的东西,次贷危机大家知道,很多人就指责它有很多非常复杂的利率衍生品,什么CDO,CDS,各种衍生品。这种产品是被不断发明出来的,越发明越复杂,你就需要更多quant的技巧去学习它实现它。所以这个市场是在不断地完善,不断地发展,我认为这些东西还是会不停地出来的。你要去完善你的算法系统,这个东西我认为还是没有止境的。
提问:你未来不想长期做quant的话,这几年除了技术能力之外,还有哪些能力是你特别想培养的?
答:我认为对我来说最主要、核心的问题就是认清自己想做的是什么,包括自己的个性、兴趣点在哪里,这是我觉得最主要的。一旦有明确的方向,能力技术都不是问题,都可以去学习的。但是如果你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你凭空地说我可能需要去培养这样的能力、技术,这我觉得是非常盲目的。比如你现在不知道自己做啥,你就想我去学编程吧,我编程能力极强,以后总是没有问题的。这有什么意义呢?我身边有很多同学是做IT的,他们很多根本就不会编程,但他们有非常敏锐的市场直觉,知道做什么产品、app好、受欢迎,他可能自己不需要编程,但他兴趣点在那里。所以我觉得最主要的是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吧。
提问:有没有比较中美的差异,这边的优势带回国以后,创业的想法?
答:刚才讲中国的情况受政策影响比较大,必然导致金融市场的自由度非常之低,就必然导致市场不是很完善,做quant的就很少,就我自己来说,我当然更加希望看到,中国金融市场更加的开放,更加的有序,外在的影响更加少一点。Quant的技术能力能在中国得到更多的应用。但是这点就不好说了,中国谁知道呢,一天一换,趋势就不好说了。
提问:有一个关于金融伦理学的问题,现在金融因为次贷危机、金融危机,感觉有人对做这块的人会有很多误解,认为他们会更加的逐利、势利一些,你怎样看这个问题?
答:我刚才也说了,金融它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它也没有破坏性,它只是通过自己谋利的方式,把资源得到一种流动。我认为一个完善发达的金融市场,金融的行为必然导致的一个趋势就是这个市场更加完善。所有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都是泡沫,所有泡沫的原因都是人们把投机当成了投资。举个例子,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金融危机,是17世纪,叫荷兰郁金香金融危机,因为荷兰当时没有郁金香,就是那时有人把郁金香球引进到了荷兰,皇家贵族又特别喜欢,价格就开始变高了。什么叫投资郁金香,我把郁金香买来,埋在地里面,它过了一年可以长出更多的郁金香,过了一年比如它的价格或价值或数量翻了两倍,我以这个数量去购买郁金香球,这是一个合理的投资,但什么叫投机呢?我把郁金香买来之后,我目的不是把它自己去种,而是以更高的价格卖给别人,然后这个价格就被炒起来。所有的金融危机都是这样的,包括.com泡沫,包括次贷危机都是这样的。这个东西它的价格已经远远超过它的价值,终于有一天人们发现价格太高了,当时几乎全荷兰的人都在抢这个郁金香球,非常非常疯狂,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人们纷纷借钱去买郁金香球,跟现在借钱炒房一个形势。导致一个郁金香球的价值高达到了一头奶牛的价格。但这是不正常的,因为所有人买来后做的事情就是在下一秒卖掉,没有人会长期持有的。这个价格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崩溃,郁金香球就在某一天崩溃,跌了三分之二,所有人就都倾家荡产了。当然赚到钱的人是很爽的,但这也严重地破坏了金融秩序。但是每一个理性的投资者,他认清这个行为,他知道合理的投资应该是什么样的。任何一个有理性的人不会去认为郁金香球的价格等于一头奶牛的价格,但是他就怀着一种投机的心理去做这样一个金融市场,所有的金融泡沫都是这样的。
(现场观众:我觉得郁金香本身是一种观赏性植物,不能吃,价值有限,只能给人带来一种视觉上的美的享受,为这个享受pay多少钱,每个人心里是有一个线的,其实很难说高到多少是投资还是投机,不可能有严格的一条线。完全理性的是不可能的,每个人他都只看到自己的想法,不知道整个的overall picture是怎样的。每个人都很理性的话是很难的。)
对,是,现在有个市场,大家可以自由地交易郁金香。我现在这个市场收取一定的佣金,因为我这个市场提供了一定的金融环境。现在当郁金香的泡沫破灭了,那些破产的人你能去指责我,指责开交易市场的人吗?这肯定是不合理的。就好比现在因为金融危机,去指责发明了金融衍生品的人,去指责交易金融衍生品的人,我个人觉得是不合理的。
提问:那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应该去指责谁呢?
答:每一次金融危机后,必然导致市场更加完善,会有一些政策去限制这个市场,这个金融机构本身也会变得更加完善,人们也会发现更加好的规避风险的方法。所以就是在这样一次次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市场在不断完善,不是说崩溃一次就回到原点。所以我认为金融市场肯定是在变好,变得更加有序、有效。
提问:现在各大投行都在裁员,有传言说这里其实已经比较饱和了,而且最近几年就业都不是特别理想,危机后限制特别多,要把风险降到最低,你怎样看这个局势呢?
答:个人感觉确实有这个趋势,局势就是公司趋于保守,要么裁员,要么招人更少。金融危机它导致的结果并不是直接导致公司的缩减,往往是后期的政策,法规,会带来更多的对公司可能的限制。
提问:中国现在投行、金融市场还没有完全发展完善,你认为是否未来十几二十年会有比较大的发展?
答:我觉得在中国都是政府说了算,政府说可以就可以(现场观众:应该会逐步放宽吧?)我希望是这样,总体趋势肯定是这样的,但什么时候怎么样不好说,我觉得在中国政府力量过于强大了。
提问:在纽约和在香港你比较看好哪一方面,对于职业取向和金融方面的发展?
答:我认为香港代表了亚洲市场,机会更多,但是纽约相对来说金融市场比较稳定成熟。quant肯定愿意呆在纽约,在金融市场越发达,体系越完善的地方它的作为越大。
 
本文稿由UM-CSSA职业发展组根据现场录音整理总结,并经赵智沉师兄本人审阅修正。若转载,请务必注明地址出处,谢谢!
源地址:http://blog.renren.com/GetEntry.do?id=853855235&owner=600784585
======================================================================
需要留学申请全程服务的小伙伴请加微信(xieqiao1218)预约咨询,预约请注明“留学申请服务”,本人是布朗大学CS系2010年毕业的校友,每年带20个学员左右,仅限数据科学、商业分析、金融会计、CS等相关专业。
精华文章整理:http://shixiren.com/01%20gradaute_app/
美国留学豆瓣小窝:https://www.douban.com/people/IVYCLOSER/notes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