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东吴智库” 可以订阅哦!
编者按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2年第12期刊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王家宏教授等的文章《中国式体育现代化与体育强国建设》。文章以“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对中国式体育现代化进行理论阐释,分析其内涵、特征与价值,并论述了中国式体育现代化促进体育强国建设的现实基础和推进策略。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观点
中国式体育现代化与体育强国建设
- 王家宏 郑国荣-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即“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十大”报告强调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深入解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要求,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愿景。中国式现代化是推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途径、动力和支撑,其在体育上的落脚点在于体育强国,在于中国式体育现代化的实现。国务院办公厅早在2019年就印发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部署推动体育强国建设。“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重申要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体育强国建设成为国家意志、人民意愿和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建设体育强国的本质是体育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体育现代化实现已成为现代体育发展的根本方向。新时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要以二十大报告精神为动力推进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建设,实现体育强国宏伟目标。
1 中国式体育现代化的理论阐释
习近平总书记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详细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内涵和九大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它既注重“普遍性”,尊重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开展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法制化,又涵盖 “独特性”,突出中国自身的国情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打破 “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路径依赖,以开放性、利他性、共赢性重新书写现代化的新范式,走出了一条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路。
中国式体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体育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解析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和要求,作出中国式体育现代化的概念阐释:中国式体育现代化是指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理想目标与未来趋势,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带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现代化,是我国体育事业在一个特定时期和特定阶段达到的某一高度的发展水平和状态,是全体国民积极参与、竞技体育稳步提升、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体育领域发展逐渐覆盖现代社会每一个角落的一种趋势,是体育体制民主化、体育管理法制化、体育生活多元化、体育设施智能化、体育精神极大丰富的发展变化过程。新时代体育发展要以中国式体育现代化为重要统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发挥体育应尽的责任。
1.1 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内涵
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包含新中国发展进程中薪火相传的体育思想、亿万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凝练总结的体育精神、建国七十余年来不断进步的体育物质 基础、中华悠久历史中孕育的体育文化,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具有丰富的内涵。
1.1.1 思想层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实践
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国式体育现代化提供重要的思想指引。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马克思 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毛泽东有言“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习近平点明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诞生了不同的体育思想,但不变的是所坚持的一脉相承、薪火相传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指导着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进步,助推体育强国建设和中国式体育现代化的实现。
1.1.2 精神层面:中华体育精神的传承与宣扬
中国式体育现代化以中华体育精神为力量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越发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逐渐凝练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中国体育健儿在世界赛场上挑战自我,为国增光,以体育的力量汇聚爱国情怀,焕发民族精神。三十二岁的老将苏炳添对自己高标准、严要 求,在东京奥运会上创造了新的亚洲百米纪录;历经四次大手术、半月板切除70%的徐梦桃战胜伤病,重返赛场,在北京冬奥会上斩获了中国女子空中技巧的第一块奥运金牌。中国女子三大球在世界大赛上奋勇拼搏,“女排精神”“无畏金兰”“铿锵玫瑰”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我国北京冬奥会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创造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冬奥精神,彰显了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价值理念。中国体育精神在继承与宣扬中,为中华振兴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1.1.3 物质层面:软硬条件的与时俱进与更迭
中国式体育现代化以体育事业开展的硬件设施和政策制度作为重要保障。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一方面是包括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体育产业等领域的硬件设施达到现代化水平。公共体育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全民健身的全面开展得到了有利保障;竞技体育实力随着前沿科技的投入稳步提升;学校体育运动设施完善、体育活动丰富,为学校体育的进步和培养全面发展的青少年提供保障;发展机制的更新为体育产业的进步创造了基础,扫清了障碍。重点突出全民健身智慧化、竞技体育科学化,将体育与物联网、云计算紧密结合,建设一大批先进的城市育服务综合体。另一方面是指调控体育事业各大领域社会关系的政策制度现代化,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制度体系,以政策制度的现代化擦亮人们幸福生活的健康底色,提高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1.1.4 文化层面:传播中国体育文化的重要选择
中国式体育现代化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重要基础。“十九大”“二十大”报告均将体育放在文化专题论述,这是国家对体育的战略定位。实现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和建设体育强国要以体育文化为灵魂,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体育文化。近年来,中外人文交流事业 蓬勃发展,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非合作论坛和中拉论坛、“一带一路”倡 议、金砖国家等重要双边和多边机制中,体育均是其重要领域,“一带一路”马拉松系列赛、四国篮球邀请赛、博鳌亚洲论坛体育分论坛、中国-东盟体育产业发展论坛等交流活动不断涌现。此外,中国还为非洲、拉丁美洲等一些国家地区捐建了大批体育基础设施、援助了大量体育志愿者,展现了中国的国际主义精神。继承发扬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对推进人类文明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意义。
1.2 中国式体育现代化特征
中国式体育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深化改革、坚持高质量发展,既有社会文化属性,又有体育的专属特质,具体又可细分为革命化、终身化、多元化、社会化、全球化、阶段化、信息化等七个特征。
革命化:体育现代化是从传统体育向现代体育的转变过程,是旧有体育观念和发展方式的一种革新。终身化:体育现代化注重人民终身体育价值观的养成,鼓励民众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推动“运动是良医”理念深入人心,助推健康中国实现。多元化:体育现代化突出体 育事业发展中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协同配合,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社会化:体育现代化是全社会人民参与、体育发展与社会发展互相促进的一种状态。全球化:体育现代化具有全球化队伍趋势,各国体育相互交流促进,推动世界体育发展进步。阶段化:体育现代化是针对某个特定时期的体育发展水平而制定的目标,并分阶段逐步实施。信息化:体育现代化高度发展依托于信息技术的现代化,强调体育与信息科技的融合。中国式体育现代化是一种趋势和过程,也是一种状态和结果,现代化的达成又意味着新的起点,总体上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规律和趋势。
1.3 中国式体育现代化价值
中国式体育现代化理论是对现代化理论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中国体育理论的丰富和创新,为中国体育强国建设提供思想指引,指导着中国体育实践的展开。
1.3.1 理论价值
中国式体育现代化理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精神的贯彻学习。将中国式现代化和体育现代化融合,创造性的提出了中国式体育现代化,是对现代化理论的继承与发扬,也是对中国特色体育理论的丰富与创新。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的体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对于推动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提振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推动人类文明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3.2 实践价值
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 出更高要求,对于体育强国的实现提供了更明确的目标指引,推动体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在中国式体育现代化的指引下,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保障等各个层面都有了更高的发展目标。在全民健身领域,人民锻炼意识强,身体体质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高,人生价值得以更好体现。平均寿命长,延年益寿效果好。场地设施全,乡村体育形式多样。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完善,公众满意度高;在竞技体育领域,品牌体育赛事承办能力高,职业体育水平先进。特色项目保持世界领先,世界公认的竞技项目成绩突出。科技助力竞技体育全面开展,竞技体育人才储备体系完善;在体育产业领域,体育产业规模大,效益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体育市场的覆盖宽,项目多。体育产业结构合理,业态广。休闲体育产业兴旺,特色强;在体育保障条件领域,高水平体育设施逐渐完善化、体育管理人才走向现代化、政府和社会投入迈向多元化、政策制度保障实施全面化。中国式体育现代化描绘了中国未来体育事业的美好愿景,为我国体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2 “二十大”精神推进中国式体育现代化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重视体育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充分研读剖析二十大报告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凝练概括“二十大”精神对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引领,为中国式体育现代化促进体育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思路。
2.1 以为民造福为中心指引,
化解体育领域主要矛盾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十大”报告中,“人民”是贯穿其间的核心关键词之一,报告重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多次强调要让全体人民享受到发展的红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发展全过程民主,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落实到体育领域就是要以为民造福为中心指引,推动化解体育领域主要矛盾。发展体育的核心是人,最终落脚点也在于人,目前我国体育领域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方面的体育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体育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重点是以为民造福为中心指引,切实关注不同年龄、不同人群的体育需求,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2 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
构建体育产业新发展格局
“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务之急。在体育领域也要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要坚持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念、原则和方法发展体育事业。在体育产业领域,要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弥补政府投入的局限与短板,取长补短,努力建设“举国体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新型举国体制。同时制定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加快推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与体育实体经济相融合,创新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推动体育服务业提质增效、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体育产业新发展格局。
2.3 以教育、科技、人才为战略支撑,
塑造体育发展新动能
“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体育现代化的实现与体育强国建设也要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首先是教育支撑,国家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体育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任务,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塑造提升青少年精神意志和道德修养方面对体育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其次是科技支撑,竞技体育作为体育的核心和灵魂与科技发展密不可分,科学的训练场地设施、科学的训练辅助仪器、科学的训练理念、科学的运动康复理疗手段等等都需要更先进前沿的科技支撑;最后是人才支撑,体育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尤其是在全民健身领域,需要大量高素质体育人才投入到全民健身和乡村体育建设中去,塑造体育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4 以体育法律为法制保障,
贯彻依法治体全过程
“二十大”报告要求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依法治国是党执政兴国、人民幸福安康、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落实到体育领域就是依据《体育法》及相关配套政策文件治理体育领域的一种事物。2022年6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下简称《体育法》)由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修订通过,将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体育法》对体育事业各个领域都做了具体的规范要求,是解决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我国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是我国体育法治建设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对于推进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这也对体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务必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贯彻落实依法治体全过程。
2.5 以生态理念为内在要求,
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十大”报告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保观念。自十九大开始,国家就不遗余力的宣传绿色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深入人心,这启示我们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新兴的乡村体育旅游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传统的观光旅游因其景点路线较为固定,无法提供新鲜的旅游产品而增长乏力,游客通常进行一次性消费,重游率较低。根据一项调查,在观光旅游的人群中,游客旅游两次以上的仅为21.3%,而选择两次以上体育健身娱乐消费活动的人群达89%,显示出体育旅游前景广阔的消费市场。体育旅游依据旅游地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融观赏性、体力性、智力性于一体,能够满足不同职业、年龄、性别的人民的需求。在体育旅游发展过程中,要依照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当地环境的生态治理,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6 以体育文化为核心灵魂,
增强中华复兴精神力量
“十九大”报告中体育是放在文化专题的第5个议题“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之中来谈的,“二十大”报告中体育依然是放在文化专题“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之中来讲的。这其实就是国家对体育的一个战略定位,换言之,体育被看作在社会上发挥重要作用的一种独特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实现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和建设体育强国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以体育文化为灵魂,注重中外体育人文交流,充分发挥体育文化在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独特作用。鼓励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的优秀体育文化,以体育文化满足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3 中国式体育现代化促进体育强国建设的现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体育事业飞速发展,尤其是在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以及体育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为中国式体育现代化推动体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扎实的现实基础。
3.1 全民健身活动热火朝天
近年来,全民健身领域备受国家重视,发展态势良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体育场地设施面积不断提高。截至2021年底,全国体育场地397.14万个,体育场地面积34.11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1平方米。相比2013年底,体育场地数量增长134.3%,总面积增长超过71%,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长超过65%。八成以上的成年人15分钟步行路程之内可以到达体育活动场地,我国15分钟健身圈基本形成;第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持续提高。2020年7岁及以上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为37.2%,与2014年相比增长3.3个百分点,其中乡村居民的增幅超过城镇,城乡差距呈缩小趋势;第三,人民大众对体育促进健康认可度较高。91.0%的儿童青少年、87.2%的成年人和53.6%的老年人认为体育健身具有积极作用,展现出人民大众对体育的高认可度,对于全民健身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第四,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众多,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超过270万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1.92名,为全民健身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巨大的人才资源。全民健身呈现蓬勃开展的态势。
3.2 竞技体育实力稳步提升
竞技体育对于提高综合国力,展现大国国际影响力,提升民族凝聚力,传承中华精神具有重要意义。2012-2022年,我国运动员共获得995次世界冠军,创、超世界纪录127次。十年来,中国体育代表队在世界大型体育赛事上不断书写着奇迹,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连续第10次蝉联亚运会金牌奖牌榜首,2020年东京奥运会连续6届奥运会跻身金牌榜前6名,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更是实现了冬奥会“全项目参赛”,创造我国参加冬奥会历史最好成绩的壮举,中国竞技体育向着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目标奋勇前进。除此之外,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前沿科技大量应用于竞技体育发展之中,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从训练场上助力运动员技术练习和动作优化的“人工智能裁判与教练系统”“人体高速弹射装置”“冰雪训练助推器”“体育风洞”,到比赛场地上的“金针菇”大跳台、“最快的冰速滑馆”“冰状雪赛道”,再到运动员全身装备的雪镜、头盔、滑雪鞋、雪板等都是科技助力体育的经典案例,竞技体育实力在体育科技的推动下稳步提升。
3.3 体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中国体育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伴,一直处于稳步前行的状态。202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为27372亿元,实现增加值10735亿元,与2012年相比,体育产业总规模涨幅达到187.34%;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支出达1330.4元,比2014年的926元 增长43.7%。体育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效带动了社会就业,2015年体育产业吸纳就业363.3万人,2020年达到642万人,2025年规划目标预计我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将超过800万人,届时,对于缓解我国就业压力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乘着北京冬奥会的热潮,冰雪体育产业发展态势强劲。根据《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0)》统计,2018-2019冰雪季我国冰雪旅游人数为2.24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约为3860亿元,其中冰雪旅游人均消费为1734 元,冰雪体育产业将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引擎。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为引领,体育场馆服务、体育培训、体育制造、体育传媒等协同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
3.4 体育文化感召力与时俱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越发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开展了一系列中外人文交流活动,为中国大国外交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繁荣发展优秀体育文化,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具有重大意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女排取得了登峰造极的五连冠,在五连冠决赛之日,物质条件匮乏的农村几十上百人围坐在一个小小的黑白电视旁,时刻关注着比赛的最新动态,在我国女排姑娘取得胜利后,人民大众自发地走在大街上,敲锣打鼓、横幅满天,极大地唤起了人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先输后赢,上演惊天大逆转,展现了“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向世界人民展现着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中国不仅有中国女排精神,女篮的“无畏金兰”、女足的“铿锵玫瑰”也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凝心聚气的强大力量,体育文化的感召力显著提升。
4 中国式体育现代化促进体育强国建设的推进策略
中国式体育现代化促进体育强国建设要确立体育强国建设的理念思路、加强体育强国建设的策略谋划、关注体育强国建设的重难点领域,站位高、立意远,全面统筹中国体育事业的推进发展。
4.1 确立体育强国建设的理念思路
4.1.1 把握时代脉搏
要准确把握体育在我国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中的新使命、新矛盾和新思想。体育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强国的实现助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时代交给体育的新使命;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方面的体育需求与不衡不充分的体育发展之间的矛盾,是体育领域的新矛盾,也是体育改革攻坚的重点;新时代体育发展要高举中国特色的伟大旗帜,以中国式体育现代化理论为新的思想指引。新时期,我国正在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迈进,国家重点任务从满足人民大众的物质需要到实现其精神需求,体育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价值意义。
4.1.2 明确发展理念
首先要以人民为中心来发展体育,体育是人民创造、人民实践、人民推动、人民享有的事业,需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由 人 民 共 享。要 积 极 落 实 全 民 健 身战略、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立“15分钟健身圈”,解决群众“健身无处去”的难题,充分发挥体育在推动我国建成世界最大的教育体系、医疗卫生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作用,要将人民体育满意度作为衡量体育发展成果的重要尺度,建立科学的体育工作评价体系;其次要以新发展理念为要点,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充分挖掘体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价值和综合功能,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居民体育消费升级、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使体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和国民经济支柱力量。
4.1.3 改革发展机制
改革体育领域的发展机制,坚持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首先,通过政府主导、社会自治、市场自觉三者协调配合,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体育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等的配置作用。要建立健全我国大型品牌赛事的竞赛管理制度,推动竞赛市场化改革,发挥政府的引导和监督作用,提高社会力量办赛的积极性。要推动打造联赛的品牌形象,与世界顶级职业赛事接轨,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职业体育赛事。其次,建立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与选拔机制,畅通人才流动渠道,推动建立体育系统、教育领域、社会力量等多元化主体参与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推动体教融合战略深入实施,贯通从小学到大学再到职业的体育人才培养通道。
4.1.4 深化发展成果
要有较高的人民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体育的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享有更加便利的体育设施,更加科学的健身指导、更加健康的身体体质、更加欢乐的体育运动氛围;要有较强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怀。通过提升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增强民族自信心,提振民族士气,用体育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神聚气。要有较高的生态环境,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在体育发展中也要兼顾污染治理、生态保护,深入开发生态体育旅游,将绿色环保理念融入运动休闲小镇规划建设,以体育力量助力中国打好生态环境保卫战。
4.2 加强体育强国建设的策略谋划
4.2.1 以国家战略提升站位高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政府在体育领域施行了一个又一个重大战略,助推体育的高质量发展。从促进竞技体育提升,为国家拼搏荣誉的“奥运争光战略”到保障全民人民体质健康,提高其生活品质的“全民健身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再到实施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推动三亿人上冰雪的“冰雪战略”,无不显示出国家制定战略的高点站位。国家战略既是对于某一种体育事物发展的目标指引,又是一种激励和鞭策,要求我们深入学习落实国家重大体育战略精神,顺应体育发展的时代趋势,更好地发挥体育战略在开创体育发展新局面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4.2.2 以科技进步促进质效提升
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对于体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是推进全民健身的智慧化发展。提升“体育+”的 联动功能,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推动体育场馆的更新换代、推进智慧化体育健康公园的修建。二是加强科技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推进训练设备设施、运动训练理念、康复理疗手段的科学化发展。三是以前沿科技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在体育竞赛表演业领域,将4K、5G、VR、AR、360°交互、人工智能等广泛应用于体育媒体转播,使得赛事转播更为流畅,色彩更为艳丽,细节更加生动,大大提升观众的观赛体验。此外休闲体育业的开发也需要科技的大力支撑,将科技要素融入体育特色小镇的开发建立,为科技为小镇建设赋能,增加体育小镇的科技属性和文化特色。
4.2.3 以法律法规强化治理能力
要用法律法规克服体育事业发展的艰难险阻,通过法制任务手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相关配套法律文件,尽快形成以新修订的《体育法》为龙头,以若干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为主干,以若干规范性文件为补充,系统全面的体育法律规范体系。进行宣传方式创新,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体育法律宣传教育工作。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条例要求,加强对体育赛事、体育市场的监管。在体育领域树立新风、严明纪律,营造体育领域法治氛围,提升体育队伍法治素养。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教育部门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在日常工作中要以体育法律为行动准则,坚持依法治体全过程。
4.2.4 以体育改革推动创新步伐
体育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促进体育改革,一要更新体育发展理念,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着眼战略全局,聚焦体育发展实践,既要“开门办体育”,积极进行国际体育交流合作,又要“放手办体育”,深化国家“放管服”改革,加速推动体育体制“政企分离、管办分离”,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形成全社会办体育的新格局。二要学习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借鉴国外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职业体育发展经验,学习西方体育强国前沿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同时要注意警惕西方体育发展的反面教材,充分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实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探索创新适宜本国发展的社会主义体育道路。
4.3 深化体育强国建设的重点领域改革
4.3.1 重视全民健身的基础地位
全民健身是人民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一是加强党对全民健身战略的领导,统筹推进全民健身开展,抓好“六个身边”工程建设,推动体育资源向农村倾斜,推动城乡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二是将高质量发展理念贯彻于全民健身的全过程,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化、科技化发展,推动体育与物联网、云计算紧密结合,将全民健身步道、健身公园、文体中心等建设与住宅、商业、文化、娱乐等项目开发相结合,深入开发体育生态旅游,推动运动休闲小镇建设。三是将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和道德素养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全面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同时也要做好人民大众的体育健康理念教育问题,推动“大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四是加强体育人才吸引机制与培养机制建设,培育一批高质量体育人才,为全民健身的开展进行组织引导。
4.3.2 建立竞技体育的领先优势
竞技体育是体育事业的核心,在体育强国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带动和引领作用。一是提高我国运动员在重大国际赛事中为国增光的能力,直面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不平衡问题,正视我国体育“三大球”、田径、游泳、冰雪运动等短板项目,以问题为导向,努力提升我国竞技体育竞赛水平,推进中国特色项目保持世界领先,世界公认的竞技项目成绩突出。二是支持体育运动学校和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在学校体育领域推动“三大球”项目的普及和提高,完善全国运动会、省级运动会、青年运动会、U型体育赛事等高水平赛事的举办,促进青少年以赛代练、赛练结合,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人才储备。三是将科技应用于竞技体育发展的方方面面,加强科研攻关、科技服务、医疗保障工作。建立完善的运动选材体制,促进人才向上流通机制顺畅。四是提升体育竞赛管理水平,坚持公平竞争,拒绝兴奋剂的使用,建立完善的运动员福利制度,解决退役运动的安置保障问题,做好竞技体育法律保障。
4.3.3 打造体育产业的动力引擎
体育产业为体育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引擎。一是将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结合,形成国家办和社会办相结合的体育运行机制,充分调动高校、地方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体育的积极性。推进职业体育发展,鼓励支持各大运动项目组建商业联盟,支持运动员、教练员的职业化发展。建立完备的体育经纪人制度,完善职业体育联赛体制机制,推动建立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职业体育联赛,加快构建以竞赛表演业为主体的体育产业新发展格局。二是扩大体育消费,大力推动健身休闲业、竞赛表演业发展,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拓展体育健身、观赛、培训、旅游等消费业态,激发人民体育消费需求。三是将科技融入体育产业发展,尤其是体育用品制造业的研发,鼓励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支持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运动装备的开发研究。四是将文化融入体育产业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休闲体育文化,赋予体育旅游灵魂,塑造品牌形象。
4.3.4 明确体育文化的精神指引
中华体育文化反映出中华体育的价值追求,为中国体育的发展提供精神指引。传承中国传统体育 文化,继承发扬、守正创新,总结凝练带有中国特色的中华体育精神,加强对优秀民族体育的保护、推广和创新。丰富体育文化,鼓励创造具有中国时代特征的体育文化产品,推动体育类影视、动漫、摄影、收藏品等展示与评选,让人民大众切实感受到体育文化的浓厚氛围。建立中国特色的体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针对于体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现实困境,以问题为导向,聚焦发展目标、完善分类标准、明确研究主体、丰富研究内容。加强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优秀体育文化“走出去”与“引进来”,深入挖掘中华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涵,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出来,推动中华武术、健身气功等传统体育走向世界舞台,推动人类文明互鉴。
5 结语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中国式体育现代化达成与体育强国实现已具备扎实的物质基础。在“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将会呈现出“全民健身广、竞技体育高、体育产业强、体育文化旺”的全面发展态势。体育是社会主义事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全面实现,毫无疑问应该包括中国式体育现代化的实现。新时期,在中国共产党二十大精神指引下,体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中将承担着更多的责任与担当。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研究专项课题(19VXK10)成果
本文作者王家宏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江苏体育健康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郑国荣系苏州大学体育学院研究生)
发布情况
本文于2022年12月刊登在《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第56卷第12期,以下为期刊发布情况一览:
// 往期推荐
///
NOCITCE
观点 | 我国商业性体育赛事品牌资产生成机理与培育路径研究
观点 | “双减”背景下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行业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
观点 | 新时代我国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现状、困境及推进策略研究
观点 | 强化青少年与学校体育的法律保障
蘇小文团队·出品
素材来源:《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责任编辑:袁忆如
点击下方名片 关注东吴智库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