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尔滨日报全媒体平台刊发《儿女给爸妈找护工这些“坑”要注意》,引发广大读者关注与共鸣,市场需求愈发旺盛,满意护工却依旧难找。记者了解到,目前,哈市拥有专业护工团队的陪护机构并不多,大部分陪护机构是收到订单再临时雇人,并无管理可言。
近日,国家发改委会同多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和引导家政服务业员工制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至2035年,员工制要成为家政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模式,家政从业人员更加体面,就业更加稳定,人民群众对家政服务满意度显著提升。
以此为目标,针对哈市当前护工需求量有多大,散户工为何难入正规军,护工行业如何解决现存问题并健康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
护理公司“没有”护工
订单来了就在微信群里现找人
“女护工普通护理费260元,要求护工一米六,体重130斤,能接单的马上联系我。”“照顾老人 ,小手术,要求年龄50岁以下,供吃用10天电话155××××××××。”“老人半自理,晚上需要换一次尿不湿,能接单请联系181××××××××。”……这些信息,均出自若干个几百人的护工微信群。业内人士高先生边向记者展示群里内容边表示,群内大部分都是散户工,每天都有个人或中介机构发布订单信息,现找护工。“彼此之间都不十分了解,这种方式介绍的护工很难有保障。”高先生说。
记者从第三方平台查询了解到,目前,在哈注册登记企业名称中含有“护理”“陪护”等字样,且属于家庭服务类的超过500家。对此,高先生表示,其中拥有专业护工团队的陪护机构并不多,超过百人以上的仅有几家,大部分机构只有十余人,甚至没有护工。这些护理公司在人手不足时,就会找散户工帮忙。“有的护理公司号称拥有上千护工,其实只有少数是自己的,大部分的护工信息和资源都是行业共享,各个机构掌握的资源重叠率很高。”高先生说。
资深业内人士王女士表示,随着护工市场规模不断壮大,大量中介机构涌现出来,这些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为护工和患者提供了便利,但同时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在服务过程中护工和家属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一些中介机构也可能存在虚假宣传、收费不透明等违规经营行为。”王女士告诉记者,目前哈市护理市场越是重患,其护理价格越乱。“以肿瘤术后患者为例,患者情况在大致相同的前提下,护工要价600元至1000元一天不等,但护工行业目前并无分级标准,价格并不能直观反映护理水平。”王女士说。记者在58同城上预约护工时也发现,大部分陪护机构在护工价格栏中都标注“电话咨询”,均未明码标价。
月薪万元左右难招好护工
年龄、性格、日常习惯等都是从业门槛
中介机构为何不把散户工统一管理起来?大量散户工为什么不加入正规陪护机构?
在哈市道外区一家陪护机构门口,一张招聘护工的启事已经挂了几个月,但并没有人来应聘。“就是象征性挂在那,没指望能来人。”该陪护机构负责人贾先生说,正常情况下,一名护工每月收入在6000到万元不等,但因职业特殊性,在城区内几乎招不到人,即便是学医护专业的学生也不愿意从事,“我现在的护工团队,大部分从业者来自周边农村。”贾先生说。
刚刚“下护”的护工老邹告诉记者,他刚从事陪护工作半年多,此前是北安市某农场的农民,靠种地一年仅有三四万元的收入。“做护工不用风吹日晒,现在一个月就能挣将近一万元。”老邹说,因为自身身体好、干活勤快、技能专业,又没不良嗜好,公司经常给他派单。
不过现在,像老邹这样的来自农村的“新人”也不好找。为了能够更好地照顾患者,陪护机构对从业者的要求并不低。“护工工作强度大、时间长,考验的不仅是护理技能,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很关键。”另一家陪护机构孙经理举例说,护工如果太瘦太矮,根本抱不动老人;年龄太大,自身的体能和精力不足以照顾患者;烟瘾大、脾气大、不细心等情况也不适合做护工。“现在很多来自农村的大哥大姐想做护工,但因条件不符,即便通过培训考核,我也不能用,用了照顾不好甚至出现问题,会影响口碑。”面对用工荒和招工难,孙经理也很无奈。
正因如此,市场上存在大批被“淘汰”的散户工,也催生了中介机构来“组织”他们。对企业来说,有效管理护工的成本很高。资深业内人士王女士告诉记者,陪护机构需要对员工进行全周期管理,包括培训教师与场地、人员保险、护理监督、考核评价、员工住宿等,这些运营成本普通中介都承担不起。
业内测算:哈市护工缺口超十万人
应树立护工职业感,提升从业规范化水平
今年以来,护工于大姐几乎没怎么休息过,陪护患者连轴转。于大姐说,今年她一共照顾了30余名患者,很多同事和她一样忙,“人手不够用,‘下护’即‘上护’。”
据公开资料显示,哈市是全国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呈现出老龄化、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的明显趋势。截至2019年底,哈尔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09.69万,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约30万。而到2022年底,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增加到242万人。业内人士对此分析,近年全国失能、半失能老人占老年人口约14%-16%,2022年底哈市失能、半失能老人估算在34.6万人左右。
“从行业匹配度来看,一般要求护工与患者的比例为1:3,也就是一个护工对应3个患者,目前根本达不到。”业内人士王女士称。按照这样的比例,哈市护工数量应在12万左右。“据我们掌握的情况,全市持证且在册护工约3000人左右,远远达不到需求,像一些养老院,一个护工可能要兼顾近十位老人。”
对此,业内专家表示,要解决缺口巨大的问题,最好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制定相关规范,组建公立培训、资质评定机构,规范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为社会输送专业的术后康复、居家养老、失能老人等护理人才。同时,提高公众对护工职业认知度,树立护工荣誉感、职业感,让更多年轻人加入陪护行业,提升职业积极性和稳定性。“在专业上,要强化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践,定期对取得护工资质的人员重复考核,创建评价体系。”业内专家说。在孙经理的陪护公司,小李就是一名“00后”的护工,她告诉记者,照顾患者很有成就感,来自家属的肯定与感激让她感觉很有价值,同时,企业营造出的团队氛围让她感受到很强的归属感。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商务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全国妇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和引导家政服务业员工制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促进家政服务业向员工制转型发展,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工作稳定性要明显提升;至2035年,员工制成为家政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模式,家政从业人员更加体面,就业更加稳定,人民群众对家政服务满意度显著提升。(哈尔滨日报记者 刘首辰)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