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体育赛事 > 正文

学前教育课程知识点梳理汇总

第一章 绪论1.简述比较学前教育的研究对象。①从研究领域来说:涉及学前教育的(所有)整个领域;重点:学前教育制度和基本的学前教育问题②从研究时间来说,以当代学前教育为中心③从研究范围来看,对世界各国、各地区学前教育的研究;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比较研究;世界学前教育的整体研究④研究深度上,进一步分析各国学前教育的本质。 2.简述比较学前教育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目的:①借鉴国际学前教育经验②探讨学前教育发展规律③促进本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研究意义:①扩大学习者的眼界和视野,加深对学前教育的认识②推动本国学前教育的变革与发展③帮助世界各国、各地区制定学前教育政策④促进国际学前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3.简述比较学前教育的研究类型。①从比较的时间看:横向比较研究、纵向比较研究和综合比较研究②从比较对象相互影响的程度看:平行比较研究和影响比较研究③从比较的内容来看:专题比较研究和总体比较研究④从比较方法的性质来看:定性比较研究和定量比较研究⑤从比较对象的整体性和局部性来看:宏观比较研究和微观比较研究⑥从比较的范围来看:区域比较研究和问题比较研究4.简述比较学前教育的研究方法。①调查法。参观访问法:研究人员实地参观访问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方法。 问卷法:研究人员用书面或通信的形式收集材料、设计表格、统计分析的一种方法。②文献法:通过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已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③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各国教育的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的方法。④分析法:最具理性色彩,通过因素分析、质量分析、数量统计等方法,对比较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说明和概括,达到对研究问题的实质性认识,从而得出有价值的结论的方法。 1.结合当前我国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分析比较学前教育的意义。①扩大学习者的眼界和视野,加深对学前教育的认识通过对各国学前教育的比较研究,了解各国学前教育的现状、特点、问题和趋势,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加深对各国学前教育的认识。通过探讨教深层次的学前教育规律等问题,掌握了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加深对本国学前教育的认识。②推动本国学前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作为改革学前教育的工具,学前比较教育向人们提供一种可优化的理想的教育选择。借鉴其他国家、地区的先进的或者失败的学前教育经验,是减少本国学前教育盲目性,增强本国学前教育科学性,推动本国学前教育变革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借鉴其他国家、地区成功经验,吸取他们失败的教训的同时把这些经验和教训放在本国的实际境遇中,反思自身,从而更好的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因地制宜的加以改善,从而进一步推动学前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③帮助世界各国、各地区制定学前教育政策。 当代社会制定学前教育的优质政策离不开对比较学前教育的研究,比较学前教育已然成为学前教育政策制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因为比较学前教育研究的信息资源对更好学前教育的追求,是合理地制定学前教育政策的基础;二是因为比较学前教育通过跨文化研究,能够发现影响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找出学前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探寻到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从而为制定正确的学前教育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可供选择的方向。目前,为促进我国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可在立足本国实际的情况下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制定相关的学前教育政策,进一步推动学前教育的变革与发展。④促进国际学前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比较学前教育通过介绍、宣传和传播各国学前教育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可以促进各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增进国际学前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我国在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必须加深对世界各国、各地区在学前教育领域的相互了解,加强与它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 美国学前教育1. 简述开端计划的作用。研究表明:“开端计划”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公平教育、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和提高家长及儿童素质三个方面,其中在提高儿童基础学业能力和素质方面的效果尤为显著。 ①“开端计划”以贫困儿童、低收入家庭,特别是处境不利家庭的儿童、残疾儿童为服务对象,为他们提供学前教育的机会,扩大了学前教育的对象,越来越多的儿童能够在平等的教育中得到发展。②“开端计划”也促进了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发展。“开端计划”的重点服务项目之一是为少数民族的贫困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务。 ③“开端计划”还促进了儿童和家长素质的提高,“开端计划”为贫困儿童的家长提供大量参与儿童生长、健康、认知能力发展的机会,也为家长提供再学习的和职业发展的机会,以便家长能尽量为儿童提供较好的家庭环境。“开端计划”对儿童的影响是长久的,研究表明:与没有接受“开端计划”教育的儿童相比较,接受“开端计划”教育的贫困儿童在入学后学习成绩显著提高。 2.简述美国学前教育机构的主要类型。①保育学校。主要招收2.5岁—5岁的儿童,一般以3-4岁儿童为主,目的是通过游戏、音乐、绘画等活动促进儿童各方面的发展。②幼儿园。主要是为进入一年级之前4-5岁儿童设立的教育机构,以半日制为主,具有小学预备教育的性质。 ③日托中心。是一种全日制或半日制的幼教机构,招收0-6岁的婴幼儿,目的是使每个儿童在体力、情绪、社会性及智力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 3.简述美国学前教育的主要课程模式。 ①银行街早期儿童教育方案:又称“发展—互动”教育方案,继承了杜威首创的进步主义教育传统。其理论基础:心理动力学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杜威、约翰森和米切尔、维果斯基的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②高瞻课程:又称海伊斯科普课程,今天美国最著名的早期教育课程模式。是美国密歇根州的佩里学校学前教育科研项目的一部分。该课程模式从皮亚杰理论发展而来。③直接教学模式:为帮助低收入家庭的儿童在学业上能够赶上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儿童,1966年由贝瑞特和恩格尔曼所设计的教育方案。其理论基础是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④光谱方案:是一种课程和评估相结合的方案。其理论基础是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和费尔德曼的非普遍性理论。 4.简述美国幼儿教师的职前培训课程类型。 美国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包括学位课程、儿童发展助理(CDA)国家证书课程和儿童发展助理(CDA)职业预备课程三种。①学位课程:有学士学位课程、大专学历课程、副学士学位课程和硕士学位课程。②儿童发展助理(CDA)国家证书课程:是一个国家级的教育项目,主要是为评估和提高在中心幼儿园、中心托儿所、家庭日间保育、家庭访问者环境下工作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的技能,也向有双语教学需求的儿童提供特殊服务。③儿童发展助理(CDA)职业预备课程:需要学习者从事相关研究,研究有实地调查、课程学习和最后鉴定三个阶段组成。 5.简述“发展适宜性”的内涵。 ①年龄适宜性:即早期教育必须考虑儿童自身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趋势,针对儿童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对儿童进行因势利导②个体适宜性:即强调适宜的教育方案必须考虑儿童个人的发展速度、认知方式、学习风格等个性特征③文化适宜性:即强调有效的早期教育需要将教育对象的独有文化背景考虑进来,并使之成为有效的教育资源。 1. 分析美国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问题: ①课程过于强调学业技能学习。 2001年美国开展了一场全国性的幼儿教育标准化运动,反映了政府对学业准备特别是对早期读写教育的关注。在全国教育标准、k-12学习标准及“开端计划”结果框架的指导下,各州纷纷颁布了早期学习标准。早期学习标准的颁布给早已经进行的综合教育课程和生成课程带来了挑战。为了达到这些标准,幼儿教师不得不在教育活动中选择那些能够达到标准的课程内容,教师的关注点由原来的儿童发展适宜性转向课程的学业性。②教师资历和待遇差异显著。美国幼儿教师资格差异较大,既有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幼儿教师,也有许多只取得儿童发展助理教师证书或只取得二年制专科毕业副学士学位的幼儿教师,甚至还有相当于高中毕业程度的幼儿教师。教师资历差异显著。另外,美国幼儿教师的待遇与社会地位也不高。③早期学习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的冲突。早期学习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之间的冲突,主要体现在理论层面和教育实践层面。在理论层面冲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价值选择的冲突;二是有关早期学习理解方面的冲突;三是学业准备与全面发展的导向冲突。从实践层面来看冲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游戏和自主探索与针对早期学习标准中有关指标的练习性方法的冲突;二是个性化教育与“一刀切”的教育模式的冲突;三是真实性评价与标准相关的测试性评价的冲突;四是教师的适应困难:信念、情感与教育行为的失衡。 发展趋势:① 政府加大投入,满足不同教育需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为了提高幼儿学习的欲望与能力,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家庭儿童的看护和教育需求,为入学做好准备,大幅度增加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如2005年国会提出了《儿童保育法》,该法规定联邦政府在2006年财政年度拨款23亿美元,以后每年增加2亿美元,2010年该项拨款额达到31亿美元,用于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美国政府还颁布了数量众多的学前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进行规范,保证了资金和合理使用。②立足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增强课程的综合性。 1987年,全美幼儿教育协会发表了关于《0-8岁儿童早期教育项目中的发展适宜性实践》的指导性文件,该文件对学前教育课程的影响体现在课程的综合性上:课程模式的综合性表现在美国教育工作者采用将传统的成熟论模式、直接教学模式以及认识相互作用论模式综合起来的课程模式;课程目标的综合性不再走个人本位或社会本位的极端,而是把两种价值整合起来,学前教育应是培养“完整自我”的教育,即促进儿童各方面能力的和谐发展;课程实施手段的综合性体现在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对儿童施以教育。③早期学习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的有效融合。近年来,学前教育工作者做了许多工作以促进早期学习标准和“发展适宜性”教育的融合。一是梳理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学者们认为早期学习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之间应是和谐的关系;其次,学者们呼吁早期学习标准应充分考虑到标准达成的灵活性;第三,教师要树立游戏、方案教学是实现早期学习标准的有效途径的观念;第四,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真实性评价的方式对早期学习标准进行评价。二是教育实践及相关部门作出积极的响应。全美幼儿教育协会作为“发展适宜性”教育的提出者,能够积极应对早期学习标准的制定与实施,这说明“发展适应性”教育与早期学习标准之间确实是课程相互融合的。④ 提升教师资质,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美国联邦政府通过立法和充裕的经费投入来促进学前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为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奥巴马政府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得到公正的评价并且得到与他们工作付出相匹配的报酬。”还在《改革蓝图》中指出:“教育质量的关键、最主要的因素是站在教师前面的老师”。“为此,要着力改善学前教师的教学工作环境,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奥巴马政府还将幼儿教师同中小学教育置于同等地位,认为“必须从专业角度看待教师”。 2. 根据《发展适宜性》中关于教师作用的观点,分析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作用。1)关于教师作用的观点: 2009年全美幼儿教育协会出版了《0-8岁儿童早期教育项目中的发展适宜性实践》(第三版),新版本除了重申“年龄适宜性”“个体适宜性”和“文化适应性”外,还重点提出了“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提出教师的作用在于:创建一种关怀儿童成长的环境;明确定位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教育目的;精心策划一套能够实现教育目的的课程;积极建构可以评价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标准;持续搭建与家庭建立互惠关系的家园合作桥梁等方面。 2)结合我国幼儿课程改革中教师的作用,谈谈启示作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新课程在改变幼儿学习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教师的角色。 ① 成为倾听、观察,理解型的教师; ② 成为幼儿学习活动中的支持者,引导者; ③ 成为创造型教师; ④ 成为学习型和研究型教师。 3. 论述美国开端计划的内容与作用,并分析对我国的启示。 1)开端计划的内容与作用: ① “开端计划”的内容:“开端计划”具有明确的目标、服务项目和实施办法。“开端计划”的总目标是提高低收入家庭儿童的学习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具体目标包括:提高来自低收入家庭儿童的整体健康水平和机体能力;通过鼓励儿童的自信心、好奇心、自发性和自律行为来促进他们在情感和社会性方面的发展等6条。“开端计划”的服务项目具有多样性,包括教育服务、健康服务、社会服务及家长参与。 “开端计划”由美国政府专项拨款以保障其实施。 ②“开端计划”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公平教育、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和提高家长及儿童素质三个方面,其中在提高儿童基础学业能力和素质方面的效果尤为显著。2)对我国的启示:美国开端计划在追求学前教育公平问题上有其独到之处,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如下启示:①首先,政府应重视弱势补偿,积极推进儿童受教育机会的均等。②其次,我们应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为处境不利儿童提供适宜的教育机会。开端计划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体系,各类服务项目的相互协调为每个儿童的发展提供了最适宜的教育条件,使儿童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我国,处境不利儿童所涉及的对象是很广泛的,而且由于地域、环境、历史传统等差异,决定了对他们的教育不可能是统一的、标准化的,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为处境不利儿童提供适宜的教育机会。③再次,我们可以利用社区资源为处境不利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务,建立以社区为依托的教育服务网络。开端计划是调动各种社区机构资源来维护幼儿利益的先驱,我国对处境不利儿童的教育也可以借鉴开端计划的做法,建立以社区为依托的教育服务网络,通过家庭教育辅导站、儿童节假日活动室、幼儿教育辅导站等形式对处境不利儿童进行补偿教育。第三章 日本1.简述日本学前教育机构的主要类型。①幼儿园。由文部省管辖,依据《学校教育法》设立,招收3岁至入学前的幼儿。主要任务教育。②保育所。由厚生省管辖,依据《儿童福利法》设立,是为缺乏保育的0-6岁儿童设立的保育兼福利机构。主要任务保育。③认定儿童园。认定儿童园是集幼儿园和保育所功能于一体的教育机构,对0-6岁儿童实施教育和保育,同时为家庭提供教育支援。创建认定儿童园是日本幼保一元化改革的措施之一。 2.简述日本的幼儿园和托儿所的异同。 1)管理部门、设立依据、招收的年龄不同 幼儿园。由文部省管辖,依据《学校教育法》设立,招收3岁至入学前的幼儿。 保育所。由厚生省管辖,依据《儿童福利法》设立,是为缺乏保育的0-6岁儿童设立的保育兼福利机构。②教育目的不同:幼儿园的教育目的是保育幼儿,为其准备适当的环境,帮助其身心发展。保育所的教育目的在于每天接受家长的委托,对其缺乏保育的婴儿或幼儿进行保育。③幼儿园在园时间不同:幼儿园的教育时间一般为每天4小时,各个幼儿园可以自己决定教育时间;保育所的教育时间以每天8小时为标准,保育所可以根据婴幼儿家长的工作时间及家庭状况延长保育时间。④教育内容相同:幼儿园和保育所教育内容由5个领域构成: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和表现。 3.简述日本“天使计划”的基本方向及其施策重点。①提供支援以缓解家长育子与工作之间的矛盾②支援家庭育子③改善育子家庭的住宅以及生活环境 ④实施宽松式的教育,促使人才的健全育成⑤减轻育子的费用⑥施策重点包括:推进入园奖励事业的发展;适当减轻乳儿保育费和多子女家庭的保育费;在学校中发展育英奖学事业等。 4.简述日本学前教育课程的内容。 日本学前教育课程内容包括5大领域: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表现 ①健康领域:培养幼儿开朗舒心地活动,体味充实感;充分活动自己的身体,具有继续运动的意愿;养成健康且安全的生活所必须的习惯和态度。②人际关系领域:培养幼儿享受保育所的生活,体味用自己力量行动的充实感;以爱心和信赖感亲近身边的人,并加深联系;养成适应社会生活的习惯和态度。③环境领域:培养儿童爱护周围环境,接触自然,由此关心各种各样的事物,并对此感兴趣;自己主动接触周围的环境,享受发现的乐趣,善于思考,并努力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在观察、思考、接触周围事物的过程中,丰富关于事物的性质、数量和文字的感觉。④语言领域:培养幼儿体验用语言表达自己心情的乐趣;认真听他人说话,表达自己经历的和思考的事情,体验语言交流的喜悦;理解日常生活必要的语言,同时喜欢读画册和听故事,与保育士等人及朋友心意相通。⑤表现领域:培养幼儿对各种各样美好的事物持有丰富的感性;享受表现自己感受的和思考的事情的乐趣;在生活中丰富感受,享受丰富多彩的表现。 5.简述日本学前教师的任用资格。 1) 日本的学前教育师资也可以分为教师和保育士两种,幼儿园教师称教师,保育所教师称为保育士。 2) 日本国立、公立和私立幼儿园教师,均需具备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日本现行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以1998年修订并于2000年开始实施的《教育职员许可法》为依据。将教师资格证书分为普通资格证书、临时资格证书和特别资格证书三大类。 ① 第一类普通资格证书中,幼儿园教师证书又分为专修资格证书、一种资格证书、二种资格证书,这三种资格证书由各督道府县的教育委员会授予并在日本全国内通用。其中,专修资格证书是最高级的资格证,授予修完学前教育专业硕士课程的研究生,或在幼儿园工作一定年限并通过在职进修达到硕士水平的学前教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的教员;一种资格证书是标准资格,授予获得学士学前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二种资格证书授予子啊短期大学学习两年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至少修完62学分的大专毕业生。② 临时资格证书授予参加当地督道府县举行的幼儿教师任用考试,经“教员检定考试”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这种资格证书尽在当地的督道府县使用,持临时资格证书的人只能做助理教师或助理养护教师。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实践,并通过在职进修获得规定学分,经“教员检定考试”合格后,可获得正式资格证。 ③2007年,日本参议院表决通过《教育许可法》,《教员许可法》修改条文的重要内容是,规定教师资格证书的有效期为10年。 6.简述日本学前教师职后培训的形式。 日本对职后幼儿教师的进修也做出了严格的规定。《教育公务员特例法》对教师进修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提出在职进修是每个教员的义务,主管单位必须为之提供各种条件,并规定进修方式有脱产和不脱产两种,对新任教师和10年经验教师的研修做出规范。①新任教师研修。是指新任幼儿园教师必须在工作的第一年边工作边进行试用研修,接受新任教师专业培训。②10年经验者研修。是为了对工作10年以上的教师进行知识更新和能力提高所提供些研修。③除了必须的进修和培训外,日本还有一系列不定期的幼儿园教师在职研修活动。如政府举办专题的学习与讨论讲座与研习班;另外还有一些社会团体,如日本国立公立幼儿园园长会、全日本私立幼儿园联合会扥组织的幼儿园教师培训活动。 7.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学前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①两次修订《幼儿园教育大纲》②制定“天使计划”③修改《教育基本法》 ④继续实施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 8.简述日本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①少子化给学前教育发展带来不利影响② 学前教育机构二元化体制的弊端凸显 9.简述日本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①积极推进幼保一元化改革②加强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社区的合作 3) 重视提高学前教育师资力量 1.论述日本学前教育沿革的阶段及其主要内容。 日本学前教育沿革经历了初创和起步阶段(明治初期—20世纪40年代初)、战后恢复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80年代)和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①初创和起步阶段(明治初期—20世纪40年代初)主要改革内容:创立学前教育机构和颁布《幼儿园保育及设备规程》。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学制令》,开始实行有纲领、有计划、有措施的教育改革。1876年,创立了日本学前教育史上第一所公共学前教育机构。1890年,民间人士赤泽钟美夫妇在新泻市开办日本第一所托儿所。1899年文部省颁布了《幼儿园保育及设备规程》。这是日本第一部有政府颁布的有关幼儿园的法令,详细规定了幼儿园的保育目的、编制、组织、保育内容、设施设备。它奠定了日本学前教育体制的基础,推进了日本学前教育逐步走向制度化。②战后恢复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80年代)主要改革内容:颁布《教育基本法》和《学校基本法》;制定与修订《保育大纲》;实施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颁布《儿童福利法》,制定《保育所指南》。这些举措促进了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 ③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主要改革内容:两次修订《幼儿园教育大纲》;制定“天使计划”;修改《教育基本法》和继续实施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这一时期日本政府对育儿和保育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相继出台了育儿支援政策、法规。学前教育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学前教育制度不断完善,学前教育质量得到提升。 2.论述日本历次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主要内容: 20世纪60年代,日本更加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其中重要的措施就是实行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1964年,日本实行第一次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又称七年计划),旨在提高5岁幼儿入园率,要求使入园率达到60%。 1972年,日本实行第二次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又称十年计划),旨在提高4-5岁幼儿入园,要求4-5岁儿童全部入园。为了巩固和发展前两次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的成果,90年代日本继续实施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1991年文部省开始实施第三个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十年计划),要求到2001年,让所有希望入园的3-5岁的幼儿都能入园。2001年,日本提出了题为“面向幼儿教育的充实——幼儿教育振兴计划”的改革计划,实施期间为2001—2005年,该计划的把注意力放在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方面,注重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对社区和家庭养育儿童的支援,提高幼小衔接质量,其核心内容是整顿幼儿园教育的条件。2006年,日本有制定并实行了新的幼儿教育振兴计划(2006—2010),此计划提出了《关于适合环境变化的今后的幼儿教育的应有的状态——为了幼儿的最佳利益》的咨询报告。报告中提出了“促进幼儿园和保育所的合作,认定儿童园制度的灵活利用等振兴幼儿教育的“七大政策支柱”。 2)意义: ① 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以提高幼儿入园率为落脚点,彻底改变了日本以往家庭和社会不重视学前教育的传统观念,有力地促进了日本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② 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作为普及和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指南和行动纲领,对日本学前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府支持。 ③ 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的实施,提高的入园率的同时也提升了幼儿园、家庭及社区的教育能力,有力地促进了日本学前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3.论述日本二元化学前教育体系。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逐渐形成了二元化的学前教育体系。幼儿园主要招收3-6岁儿童,保育所主要负责0-6岁儿童的教养。由于幼儿园和保育所在创办宗旨、服务对象、招生年龄、作息时间等方面的不同,给日本学前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①首先,幼儿园和保育所存在明显差异,学前儿童受教育的机会是由家长的社会经济情况决定的,这有悖于教育机会均等。②其次,幼儿园和保育所难以协调保教之间的关系。幼儿园偏重教育功能,而保育所偏重保育功能。③另外,幼儿园和保育所相互独立,不能满足幼儿家长多方面的教育需求。 4.论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学前教育改革对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启示。 1)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通过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是第三次教育改革不断走向具体化。新世纪以来,日本少子化、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学前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为适应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努力营造一种较为宽松的社会育儿环境,日本政府对育儿和保育政策做了重大调整,相继出台了育儿支援政策、法规。20世纪90年代日本学前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次修订《幼儿园教育大纲》;制定“天使计划”;修改《教育基本法》;继续实施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 2)对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启示: ① 幼儿教育要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不断改革与发展。 ② 制定相应的法规, 以法治教。③ 提高政府的重视程度, 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

学前教育课程知识点梳理汇总

④ 各种幼教机构联合起来,共同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幼教机构既要为家庭、社区服务,又要 ⑤ 善于利用家庭、社区的资源为幼教机构服务。 第四章 俄罗斯1.简述俄罗斯学前教育机构的主要机构类型。① 托儿所(招收2个月-3岁儿童),以养护为主;②幼儿园(招收3-7岁),是俄罗斯学前教育机构的主要类型。③托儿所—幼儿园联合体(招收2个月—7岁的幼儿),是苏联第一次教育改革的产物。④家长管理中心。是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让家长参与学前教育活动,配合幼儿教师对儿童进行教学与管理的学前教育机构。⑤社会服务型学前班。是对3—7岁儿童提供教育、兼具全日制和寄宿制为一体的学前教育机构。 2.简述1962年《幼儿园教育大纲》的特点。①《幼儿园教育大纲》将原来婴幼儿(0-3岁)和学前儿童(3-7岁)互相分离的教育内容系统化、一元化。②《幼儿园教育大纲》中,将出生后2个月到7周岁的儿童,按年龄阶段安排教学内容,分7个班③《幼儿园教育大纲》更注重游戏的作用,对于游戏的指导及其组织形式都做了具体指示和规定。 4) 与以前的《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不同,《幼儿园教育大纲》将教育方法从教育内容中分离出来,专门规定了教育方法。 3.简述克鲁普斯卡娅关于学前教育的主要观点。①强调教育本质的阶级属性 ②反对“遗传决定论”及“自由教育”③批评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4.简述乌索娃对俄罗斯学前教育的主要贡献。①将教学原理应用于学前教育领域,并加以具体化②确定了苏联学前教育学的任务和内容③提出学前教学的新方法——指示法④确立幼儿园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必修作业。 5.简述福辽莉娜的学前教育思想。①主张从早期开始通过绘画、泥工等美术活动发展幼儿的创造性,强调发展创造性必须与儿童的年龄特点相适应,与教育教学相结合。②根据幼儿认识世界的特点和具体形象性思维特征,她为学前各年龄段儿童制定了造型活动教学的示范大纲。③规定了主题画、实物画、装饰画和意愿画的不同要求,并提出了一系列绘画教学的方法。6.简述俄罗斯学前教育的目标。《俄罗斯联邦教育法》规定,俄罗斯学前教育机构在开展学前教育工作中力求达到以下目标:①提供安全的环境,保护幼儿免受一切生理、心理的伤害,保证幼儿身体的发展,促进幼儿身体的健康成长。②介绍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培养幼儿创造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智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保证幼儿创造性才能和兴趣的发展。③传递人类的文化遗传,尤其是俄罗斯的传统文化,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感,同时提供学习民族艺术作品,民间工艺品的机会,培养幼儿的美感和艺术素养。④帮助幼儿养成愉快,乐观的心境,满足幼儿情绪交往的需求,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⑤对缺陷幼儿进行矫治,给予帮助,保障儿童与个人特点相适应的发展权利,为保证儿童的充分发展与家庭相互作用。 7.简述俄罗斯学前教育遵循的原则。①关注幼儿个性差异,使所有幼儿均能适应的原则② 注重对儿童思维的促进及创造力培养的原则③依靠自身发展的原则④追求人格平衡发展的原则。 8.简述俄罗斯学前教育的途径。俄罗斯学前教育机构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基本途径是一日活动。①游戏活动②教学活动③特殊活动④交往活动⑤自由活动。 9.简述俄罗斯学前师资的职前培养方式。根据《关于俄罗斯联邦建立多层次高等教育的决议》和《关于建立多级结构师范教育体制》两个文件,俄罗斯师范教育构建成多层级不间断的开放式体系。 ①中等师范学校。又称幼儿师范学校,是俄罗斯学前教育培养的主要机构。一部分是招收八年制学校的毕业生,修业四年。另一部分是招收十年制学校的毕业生,修业两年,学习专业知识。 ②师范专业学校。师范专科学校是以培养幼儿园、小学教师为主的教学机构,学制三年。课程分为普通教育科目、专门科目、教育科目和实习科目四大类。 ③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是俄罗斯师范教育体系中更高一层的教育教学机构,学制4-6年不等。4年学制主要培养教育学学士,5年学制培养教育专家,6年学制培养教育学硕士。10.简述俄罗斯学前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①教育经费危机②教育资源不能完全满足学龄前儿童的教育需求(供不应求)③个性—定向型相互作用教育模式的实现存在困难11.简述俄罗斯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①突出科学、人道的儿童教育理念 ②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和民族教育(民族化)③注重学前教育与家庭、社区及小学之间的教育衔接④ 加大对学前教育机构的监管力度 论述题 1.对俄罗斯当代的学前教育改革进行评析。1991年12月苏联正式解体,分裂为15个国家,俄罗斯联邦成立之后,于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开展了以“多元化、民主化、人道主义化地发展教育”为目标的新一轮教育改革。这场改革是在1988年苏联教育改革框架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苏联20世纪80年代后期教育改革的延续。俄罗斯立足新的社会背景,颁布多个与学前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多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①1992年,颁布《俄罗斯联邦教育法》,1996年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和补充,使其成为俄罗斯的教育基本法。《俄罗斯联邦教育法》关于俄罗斯教育领域的国家政策突出了三个方面:一是宣布“教育领域是优先领域”;二是强调国家教育政策的“组织基础”是“联邦教育发展纲要”;三是硬性规定“不允许在国立和市立教育结构中、在教育管理机关中建立政党的、社会政治和宗教运动与组织(团体)的组织机构并开展其活动”。《俄罗斯联邦教育法》的颁布把学前教育机构推入了市场。②1994年,俄罗斯起草了《关于教育领域非国有化、非垄断化法(草案)》,为了加速教育私有化的发展,实行教育机构的非国有化和非垄断化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教育机构的主观能动性,在致力于创新、提高教育质量以满足人才市场需要的同时,使教育系统能够补充、吸收非国有资金。③《学前教育国家标准草案》。为了规范学前教育机构,加强对学前教育机构的调整管理制定了《学前教育国家标准》,进行了学前教育机构评估鉴定和资格认证的程序和制度的实验。④1997年发布的《学龄前和学龄早期儿童教育机构标准条例》,对学龄前和学龄早期儿童教育机构作出定位。明确了学龄前和学龄早期儿童教育机构是实施学前普通教育大纲和初等普通教育大纲的教育机构。规定了学前教育机构的类型及接纳对象的范围和儿童教育机构的房舍及班额标准;提出了从三个方面来保障学前教育与初等普通教育的衔接性。⑤1999年,俄罗斯教育系统1999—2001素质教育计划》出台,其中明确提出:幼儿阶段是人格培养的重要时期,是奠定公民素质的前提,也是培养儿童责任心和开发能力的时期,学前教育的任务是不仅要给儿童一定的知识,而且要培养他们的性格、品质、生活能力、良好习惯、行为和健康的生活方式。⑥2000年俄罗斯出台了《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教育兴国思想的决议》,其中明确提出“教育兴国思想”。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政府一贯重视学前教育事业及坚持学前教育改革是分不开的。以上相关法律条文的颁布,反映了国家对学前教育事业现在与未来发展的责任感。 2.论述当代俄罗斯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1)存在的问题:①教育经费危机。教育经费危机一直是俄罗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导致了俄罗斯教育系统功能的下降和教育基础资金的匮乏。②教育资源不能完全满足学龄前儿童的教育需求(供不应求)。近几年,俄罗斯人口出生率不断提高,需要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数量不断增长。幼儿园数量不足仍然不能完全满足需求,学前教育资源处于紧张状态。③个性—定向型相互作用教育模式的实现存在困难。在课程改革中,尽管个性—定向型相互作用教育模式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但因教师缺少以儿童同伴身份与儿童交往的技能,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多年形成的“教师中心”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完全实现还有困难。 2)发展趋势:①突出科学、人道的儿童教育理念。俄罗斯2006年版《幼儿园教育与教学大纲》主张更加人性化地对待儿童。突出科学、人道的儿童教育理念②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和民族教育。俄罗斯学前教育非常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和民族教育,突出文化适应性原则,重点强调民族教育的价值和传统。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教育是一个使儿童掌握人类文化各个组成部分的过程,要求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教育活动中都要渗透民族文化教育的内容。 ③注重学前教育与家庭、社区及小学之间的教育衔接。俄罗斯学前教育专家们认识到学前教育并非一个孤立存在的阶段,做好学前教育的衔接对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俄罗斯学前教育专家指出,幼小衔接是一个双边过程。需要两个教育机构之间的共同努力。2003年,俄罗斯联邦政府普通教育委员会批准了《连续教育内容构想》,在这个构想中制定了学前与小学儿童不间断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学前儿童教育内容的筛选原则,学前教育的内容等,体现了不间断教育理念。④加大对学前教育机构的监管力度。俄罗斯通过学前教育立法加大对学前机构的监管力度。《俄罗斯联邦教育法》要求对学前教育机构定期进行评估鉴定、资格认证、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法律依据。除了对幼儿园进行检查外,俄罗斯政府还对幼儿园教育的内容进行了规范。3)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结合知识点适当展开) ① 对学前教育的重视②重视学前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 ③逐步实行学前教育免费政策 ④重视本民族文化的传承 ⑤ 注重学前教育教育与小学之间的衔接 第五章 英国学前教育1. 简述英国学前教育机构的主要类型。①保育学校和保育班。保育学校主要招收2—5岁的儿童,由一位首席教师负责管理。保育学校的工作人员受过教师和保姆的双重训练。保育班一般招收3-4岁的儿童,进行1-2年的学前教育。②日间托儿所。由卫生部门领导,一般由地方当局、企业单位及私人团体开办,属社会服务性质,主要招收由社会救济部门送来的2-5岁以下的“高危儿童”和“中危儿童”,由保姆负责保育工作,以照顾为主要目的。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师生比例是1:3,对于年纪大一些的孩子是1:4或1:5。③游戏小组。是英国学前教育中的特有现象。 2.简述20世纪80年代后英国学前教育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英国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投入大量资金,改善职能部门,制定众多计划,启动了全面整合学前儿童服务体系的改革进程,开启了全面整合学前儿童服务体系的时期。具体措施如下: 制定并实施“幼儿凭证计划”,解决家长、中央、地方政府之间公平合理的费用负担问题。①实施“开端计划”改善不利地区儿童的生活环境,消除贫困、预防社会排斥等②制定《基础教育(3-5)岁课程指南》统一幼儿教育质量标准③发布“2006教育计划”提高高新技术的掌握。④发表《每个儿童都重要》重构儿童服务方式,创造教育、健康、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服务框架。⑤出台《儿童保育十年战略》提高儿童保育质量。⑥推行《早期奠基阶段规划》为0-5为儿童学习、发展及保育确定了标准。⑦发布《儿童计划:构建更加美好的未来》帮助学校更有效的与家庭和其他社会服务机构合作。 3. 简述英国学前教育课程实施途径:英国学前教育主要通过活动实施,具体为以下几方面进行:①一日活动:他是英国学前教育机构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基本途径。②区域活动:是学前教育机构对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途径。③ 游览活动:他是利用家庭及社区独特的教育资源促进儿童的发展。④大型专题活动:是对儿童某一方面的发展而采取的专门活动。 4.简述英国早期专业教师认证标准的具体内容:针对早期专业教师提出了6个方面的标准: ①专业知识和理解:早期专业教师必须对早期基础阶段的基本理论、儿童早期阶段身心发展特点及法律规定的该阶段的任务有基本的认识和理解。②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实践:早期专业准教师不仅要有理论知识的储备,更重要的是将理论和实践相联系,可以有效的进行教育活动。③与儿童的关系:早期专业准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与儿童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促进儿童更好的学习和发展。④同儿童家人和照顾者进行沟通交流与合作:早期专业准教师应了解如何进行家庭与学前机构的交流和合作共同为儿童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童年环境,这也是必备的素养之一。⑤团队精神和协作:早期专业准教师需要与同事一起协作,共同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从而为儿童的发展和成长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服务。⑥专业发展:早期专业准教师需要通过进一步的专业化发展,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为学前事业做出自己的奉献。 5.简述英国学前教育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模式.英国学前教育教师职前培训课程主要分为三类:①早期或初期课程:他是目前英国教师培养的主要模式,培训时间为1年,主要包括理论课程和教学实践课程。其中理论课程包括核心课程(英语、数学、科学教学法)、基础课程(艺术、音乐、戏剧、体育、历史等)、专业研究课程(儿童发展及儿童学习方式的研究)。②儿童、青少年及教育研究文学学士学位课程:为期4年,第一年学习儿童、教育与学校、研究方法等;第二年学习一系列与教育学与心理学密切相关的社会科学;第三年为教学实践时间。③幼儿园教师教育学士学位课程:为时4年,课程分为4打模块,主要包括核心课程、职业发展教育、专业课程和教学实践。 6.简述英国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发展面临的问题:①托幼机构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公立学校入托难。②政府部门之间职责不明确,中央与地方部门职能全县不明确,组织管理比较混乱。③“照看”和“教育”分裂,由于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源流多样性和行政管理体制的特殊性,使得保育与教育两个体系相分裂。 7.简述英国学前教育发展趋势: ① 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创造入学机会②学前教育机构行政管理整合③规范和提高托幼机构服务质量④促进学前教育机构与社会、家庭的积极合作⑤注重幼儿教师教育的一体化。 1.论述英国学前教育教师认证标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1)英国学前教育教师认证标准主要体现与英国颁布的《早期专业教师认证标准指南》当中的六个主要内容即:专业知识和理解、进行有效的教育活动实践、与幼儿的关系、同幼儿家人和照顾者进行交流与合作、团队精神和协助、专业发展这六大方面。 2)对我国学前教育领域有如下启示:① 强化专业基础知识,做好理论储备。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必须对早期基础阶段的基本理论、儿童早期阶段身心发展特点及法律规定的该阶段的任务有基本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做好专业知识的学习及吸收,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更好的应用实践。 ② 重视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识的运用。作为幼儿教师不仅要有理论知识的储备,更重要的是将理论和实践相联系,把所学知识活学活用,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促进发展,这样才可以有效的进行教育活动。 ③ 建立平等的师幼互动的关系。幼儿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与儿童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不仅要走进儿童色身边,更要走进儿童的心理,全方面了解儿童从而促进儿童更好的学习和发展。 ④ 幼儿教师做好家园共育。幼儿教师应了解如何进行家庭与学前机构的交流和合作,在交流或者的过程中尊重他人,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分享儿童发展的喜悦,共同为儿童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童年环境,这也是必备的素养之一。 ⑤ 注重团队合作精神。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学会和同事等处理好关系,化集体力量为个人力量,与同事一起协作,共同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从而为儿童的发展和成长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服务。 ⑥ 注重终身学习。由于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才能使自己进一步的专业化发展,为学前事业做出自己的奉献。 2.结合英国学前教育发展趋势谈一谈对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启示。发展趋势: ①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创造入学机会②学前教育机构行政管理整合③规范和提高托幼机构服务质量④促进学前教育机构与社会、家庭的积极合作⑤注重幼儿教师教育的一体化。 对我国学前教育改革启示:①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增加对学前教育的资金投入②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以儿童为本③关注弱势儿童的发展④重视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合作共育⑤重视提高的幼儿教师素质,注重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的一体化。 第六章 其他国家学前教育1.简述韩国学前教育机构的基本类型。韩国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三种类型:幼儿园、儿童保育中心、私立教育补习所。①幼儿园:招收3-6岁儿童,传统幼儿园为半日制,目前30%为全日制,所有幼儿园都使用国家课程。②儿童保育中心:大部分招收0-6岁幼儿,一天开放12小时。③私立教育补习所:招收3-12岁的儿童,半日制或者放学后进行辅导。 4) 除此之外还有:家庭日托中心、课后托管中心。 2.简述韩国Nuri课程的内容。1) 该课程重在养成3-5岁幼儿遵守秩序、乐于合作、关心他人等基本行为习惯和品质,使其具备成为未来民主社会公民的基础。课程提倡自由和创意,要求幼儿学会尊重大自然、尊重本民族文化。 2) 课程划分为运动健康、社会交往、自然探索、交流沟通和艺术鉴赏5大领域。 ① 运动健康领域:对自己的身体有一定的认识;能够协调、灵活地做基本运动动作;喜欢参加体育活动;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会保护自己;身体健康。 ② 社会交往领域:认识、接纳自己,学会尊重自己;理解他人与自己的不同并进行自我调整;珍惜、关系家人;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关注社会。 ③ 自然探索领域: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有兴趣;体验数学的趣味性;能自主探究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蕴含的科学现象。④ 交流领域领域:能基本理解他们的观点并顺畅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掌握倾听、会话、阅读与书写的简单技能。⑤ 艺术鉴赏领域:感受并发现自然和生活中的美;能富有艺术感地、大胆地表现自己感受到的美;学会欣赏艺术作品。 3.简述法国母育学校的特点。母育学校以实施“母性养护及早期教育”为宗旨,对全体儿童进行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母育学校招收2-6岁的儿童,根据儿童年龄发展阶段编班,形成男女儿童混合编制的班级。母育学校的内容包括:初步的道德教育、日常生活中的实用知识、唱歌、书法、绘画、阅读、语言练习、手工训练、按年龄阶段进行的身体锻炼。① 在法国学前教育机构中,母育学校占有主要地位。②母育学校的课程目标:母育学校的教育总目标:为发展幼儿的各种可能性,形成幼儿自己的人格,并且为幼儿提供在学校和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机会。母育学校每个年龄班教学活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小班(2-4)的教育目标是使幼儿适应集体生活,发展幼儿的感觉和运动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中班(4-5岁)的教育目标是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观念等,教学形式主要以游戏为主。大班(5-6岁)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各种基础科学知识的正确学习态度,对幼儿进行最基本的读、写、算的基础训练,为幼儿入小学做好准备。③母育课程的课程内容:主要体现在使幼儿接受学校教育、促进幼儿社会化和使幼儿进行学习和练习三个方面。④母育学校的教育活动:分为体育活动、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活动、艺术与审美生活、科学技术活动四个领域。 4.论述法国重视幼小衔接的措施,并谈谈对我国幼小衔接的启示。简述法国重视幼小衔接的做法。简述法国加强幼小衔接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①在法律制度上:颁布《哈比教育法》、《教育方针法》、建立“学习阶段”以及出台《幼儿学校大纲》②在教育管理上:合并母育学校和小学的视导监督工作,这有利于两者的进一步衔接。③在教师培养上:法国将学前和小学教师统称为“初级教师”,由省立师范学校培养。 使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既体现出合理的层次性,又反映了良好的过渡性。④在教学组织上:法国政府决定在1991—1992学年首先在33个示范省实施“学习阶段“的尝试。即打破传统的年级概念,在包括母育学校和小学整个初等教育中建立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把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合为一体。把儿童按年龄划分为三个“学习阶段”,能有效防止重复学习。⑤在教师选择上:增加男性教师。学前机构中工作只由女性担任,不利于儿童心理发展。 5.法国学前教育教师职前培养有哪些特点:①1889年,法国公立学校,包括从事学前教育的母育学校的教师获得公务员身份。1989年法国颁布了《教育发展方向指导法》,规定建立专门化的教师教育机构——教师教育大学院,把中学、小学和幼儿教师的选拔与培养纳入统一轨道。②法国学前教师的职前教育主要有师范学校和师范大学承担,学历以大专和本科为主,毕业后由国家择优录用,任教后,每年要接受政府部门的定级评估,只有达到合格,才能继续任教,执教期间还要接受定期和不定期的专业培训。③在法国,教师招考的竞争十分激烈。师范学校按规定名额择优录取,录取人数之比通常是10:1。④师范学校入学考试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一般要经过初试、复试和自选考试三道关口。被录取者被任命为“学生——教师”,一入学就成为国家公务人员,领取工资。⑤师范学校的教育内容,包括教育理论和实践;学科基础知识;初等教育教师的行政和社会作用,包括理论培训和校外实习;选修课。⑥法国母育学校配备有特殊儿童教育师范,目的是为了满足特殊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要。 6.简述德国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方式①轮训: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了解最新的幼儿教育的咨询和幼儿教育理念②脱产进修:通过函授、互联网等方式进行,在专家的知道下进行学习。③在幼儿教师之间、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之间开展交流会、讲座、专家报告、相互观摩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7.简述德国幼儿师资培训机构的类型。①大学:招收10年级毕业生或两年职业训练的同等学历者。具有幼儿教育大学学历的学生毕业后通常会进入较大的学前教育机构担任行政领导和执教。 ②技术学校:该机构在德国教师培养中占重要的位置,大多数由私人或者教会举办。技术学校主要培养的准幼儿教师。 ③培训学校:主要是培养学前教师助手。 8.简述南非学前教育管理的现状:南非学前教育主要由基础教育部与社会发展部负责管理,管理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9个省各自拥有自己的教育管理部门,在学前教育管理方面拥有一定的自主权。 9.简述南非《2005年课程》的主要内容。2005年课程将学前教育到9年级分为3个阶段来实施:基础阶段(学前-3年级):基础阶段的课程有3门语言、数学和生活相关的课程;中级阶段(4-6年级);高级阶段(7-9年级)。 10.新西兰学前教育管理有哪些特点①新西兰教育由教育部主管,下设教育检查办公室和审计办公室。②教育检查办公室负责检查所有注册的学前教育机构以及各级各类学校。他是一个独立的检查评估单位,每三年一个周期,促进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参与任何计划的实施实践。 ③审计办公室负责审计所有注册的学前教育机构及各级各类学校申报拨款的资料和文件的正确性与真实性,3-4年一个周期,对拨款采取多退少补的形式,违法采取法律措施。 11.简述新西兰学前教育课程的内容:新西兰课程遵循4原则: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权利原则、全面发展原则、家庭与社区原则、相互关系原则;具体内容包括5大领域:健康、归属感、奉献、交往、探索。①健康:保障幼儿健康,培养积极的情感,并远离伤害;②归属感:儿童与家庭和外部世界有联系,明白自己有存在的价值,习惯社会习俗和规范;③贡献:机会均等,每个儿童都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受到肯定,鼓励儿童与其他同学一起学习④ 交往:儿童发展语言和非语言交流的技巧,接触其他文明的故事和符号,用不同的方法去创造和表达⑤探索:儿童的游戏行为得到认可,能够获得自信和对身体的控制力,学会主动探索和思考,获得对自然、社会的理解和解释。 12.新西兰学前教育的发展有哪些主要趋势。①加大学前教育资金投入,提高幼儿入园率②严格幼教机构开办标准,提高办园水准③出台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提高教师专业素养④加强家园共育,提升教育合力。 13.澳大利亚学前教育课程的目标:①儿童有强烈的身份认同②与外部世界想联系并有所奉献③儿童拥有强烈的辛福安康感。④儿童成为一名自信的参与式学习者⑤儿童成为有效的沟通者。 14.澳大利亚学前师资培养的特点是:① 澳大利亚通过系统的职前教育和可选择的在职教育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②职前教育由联邦政府管辖,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课,必修课主要为课堂教学和教育见习和实习③在职教育主要由各辖区政府管辖,培训机构由职业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以及注册的培训机构,培训方式有职业培训、考核、远程教育等,培训的内容必须是国家认可的课程内容。1.试述韩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启示:韩国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 1) 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 2) 构建育儿支持系统。 3) 提升学前教育质量。 启示 1) 要保证学前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求政府对学前教育发展的资金支持与投入; 2) 学前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家庭、社区、学校的共同参与,所以必须建立一个全方位的幼儿教育支持系统;3) 保证幼儿教育健康发展必须在课程优化,教育部门应该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改革课程标准以及目标计划等,同时加强教师的培养才能保证学前教育的优质发展。 2.论述法国学前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 1) 低龄儿童入学需求未得到满足。由于儿童出生率增高、妇女就业率增加以及父母对家庭对照看方式的偏好和需求,法国低龄儿童入学需求迅速增加。 2) 教育经费投入有待提高。法国采取中央、省和乡镇三级政府共同分摊经费的办法。虽然这样办法明确地划分了三级政府对学前教育应当承担的责任,保证了发展学前教育经费的来源。但是,随着低龄儿童入学率的增加,需要国家和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 发展趋势: 1) 通过立法保证学前教育机会均等。法国政府的教育传统是重视通过立法来保障儿童的早期教育与发展,迄今为止颁布实施的学前教育相关法规发达40余部 2) 追求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法国政府当前通过提高学前教师教育质量与改革学前课程,以保证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持续发展。3) 不断完善幼小衔接措施。法国一贯重视学前教育的小学教育的紧密联系,1990年颁布的《幼儿园与小学运作组织法》把2—11岁儿童的教育分为三个连续学习阶段,促使国民教育向下延伸。除此之外,法国政府采取把学前教育与小学的视导监督工作合并;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的培养方式完全相同,这对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有很大的帮助。3.试述德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1)发展趋势:① 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为了给儿童创造更好的教育服务,德国政府比以往加大了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德国政府通过发放儿童津贴补助,减轻贫困教养子女的负担。2005年德国开始实施《日间托幼扩展法》,扩大了幼儿的入托入园率,讨论了学前教育机构免费的问题。② 重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德国非常重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为幼儿教师提供良好的平台,使幼儿教师有机会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历水平,德国专门为幼儿教师提供继续进修的课程。 ③ 提高移民儿童的德语水平。为了使移民者在未来的教育中能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德国重视移民儿童对德语的学习,以消除语言沟通的障碍。针对移民儿童学前与小学之间的衔接,德国要求移民儿童必须参加幼儿园的整合的语言促进课程。 2)启示:① 政府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教育投入,提高幼儿的入园率和学前教育的普及率。 ② 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有赖于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培养。 ③ 提高少数民族儿童的普通话水平。 结合要点适当展开。 4.论述澳大利亚学前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1)存在的问题: ① 保育机构的质量有待提高。澳大利亚是联邦制国家,教育分权于各州,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 ② 学前教育普及情况还不理想。在澳大利亚,2007—2008年,学前一年教育入园率是69.9%,约30%的儿童接受不到学前一年教育。原住者、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和处境不利的儿童更难得到接受学前的机会。 2)发展趋势:① 普及学前一年教育。2008年11月,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与每个州的领地政府均成为了双边协定,决定共同合作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学前一年教育。② 促进保教一体化格局的形成。2008年,澳大利亚新成立了早期教育与儿童保育办公室,是教育就业与劳动关系部的下设二级组织,在联邦层面统一负责澳大利亚幼儿保教事务。2012年正式生效的《国家质量框架》基本奠定了澳大利亚早期保教的一体化格局。③ 加强对学前保教质量的监管。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出台多个文件,如《国家质量框架》《国家教育和保育法》《国家教育和保育条例》等,为早期保教质量提供了立法保障。④ 加强学前教育的师资培养和改革。专业的、足够的、受过良好教育和培训的学前教育和保育师资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学习结果。研究表明,接受过培训的、合格的学前教师能为儿童提供更高质量的早期学习经验。 第七章 学前教育机构及其管理比较1.简述各国学前教育机构的功能发展趋势:①学前教育机构凸显公益性;②各国多样化机构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要。 2.简述各国学前教育机构的功能。1) 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功能; 2) 服务家庭和社区的功能; 3) 促进社会公平的功能 3.简述世界学前教育管理模式的主要类型:当前各国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学前教育机构管理权限的分配上主要存在三种模式: 1) 中央主导型管理模式:教育行政权利主要集中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教育领导权力很小,一般只是在中央授权范围内奉命行事。代表国家:法国、印度。 补充:中央主导型管理模式的优缺点: ① 第一,能够集中全国力量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便于全国教育事业的统一规划,能够克服各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状态; ② 第二,能够规定统一的教育标准,有助于教育力量的普通提高。 弊端: ① 第一,地方没有办教育的自主权,难以充分调动地方办教育的积极性; ② 第二,容易出现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导致办事效率低下,只求形式划一,容易脱离地方实际,不利于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2) 地方自主管理模式:中央教育部门对各地区权利范围内的教育事务无权干涉,各地区的教育部门独立处理教育事务,自主管理。代表国家:美国、澳大利亚、德国。 3) 中央与地方均权管理模式:即强调中央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与规划,又充分考虑到地方差异,既能发挥中央政府振兴与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作用,又充分尊重和调动地方政府的决策权和积极性。代表国家:英国、日本。当前各国学前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的职权划分与协作主要有三种模式: 1) 单一部门主管、多个部门合作模式:代表国家:英国、法国、印度2) 两个部门主管模式:代表国家: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南非 3) 单轨衔接模式:代表国家:美国。 4.简述世界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趋势:当前世界各国学前教育体制改革呈现共同发展态势: 1) 中央系统整合态势:包括以教育部门作为整合主体的教育型整合;以社会福利部门作为整合主体的福利型整合。 2) 地方政府管理趋势: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权管理、共同承担责任的趋势。 3) 国家干预调控趋势:各国都有意识的通过国家干预调控手段,加强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管理。论述题 1..结合我国实际,比较论述世界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趋势:1)纵观各国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趋势,各学前教育机构越发凸显公益性和多样化机构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① 凸显公益性。 ② 多样化机构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2) ① 目前,中国学前教育处于快速发展期。2010年国家发表了“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规定: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因此,应该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社会发展中更加重要的位置,尤其注重学前教育机构的公益性。 ② 当前中国加速城镇化进程,会导致农村地区人口向大中型城市和城镇转移,人口新政策的实施也会造成学龄前儿童数量的大幅增加。据有关部门预测,“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每年将新增大约100万名幼儿。由于儿童数量的增加与社会发展对各种机构需求的满足,必须需要大量的、不同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不仅要有公立的、也应该有私立的;不仅要半日制的,更要有全日制的,只有不同形式的各种学前教育机构的建立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与发展。2.结合实例,比较论述世界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趋势。P209-210 当前世界各国学前教育体制改革呈现共同发展态势: 1) 中央系统整合态势:包括以教育部门作为整合主体的教育型整合;以社会福利部门作为整合主体的福利型整合。 2) 地方政府管理趋势: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权管理、共同承担责任的趋势。 3) 国家干预调控趋势:各国都有意识的通过国家干预调控手段,加强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管理。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多次出台的振兴计划。2001年又提出《21世纪教育新生计划》,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第八章 学前教育课程比较1.简述各国学前教育课程管理的发展趋势。①教育部门的管理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如:英国、意大利、瑞典② 积极颁布国家学前教育课程。20世纪90年代,各国纷纷致力于在国家学前教育课程、地方学前教育课程及幼教机构的学前教育课程之间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立足点。如:美国:《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早期学习标准:营造成功的条件》;英国:3-5岁幼儿的《基础阶段课程指南》;瑞典:1998年瑞典颁布了第一部全国性的幼儿园课程标准——《幼儿园课程》,目的是确保全国学前教育课程与教育的连贯性③学前教育课程管理类型逐渐趋同发展。 2.简述各国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的发展趋势。①注重“完整儿童”的培养。20世纪70年代,学前教育目标开始注重培养“完整儿童”,促进人格全面发展。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开始由“智力准备”向“完整儿童”转变。如:巴西、墨西哥、印度尼西亚、瑞士。②注重多元文化意识的培养。如:瑞典、加拿大、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 ③注重儿童主动性的培养。 3.简述各国学前教育课程内容的发展趋势。①注重课程内容的全面性②注重课程内容的本土性③注重课程内容的现代性4.简述各国学前教育课程组织与实施的发展趋势。①注重课程实施方法与途径的综合运用。在课程实施途径方面,各国都将一日活动作为学前教育的基本活动,都强调让儿童在活动和游戏中学习。②注重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的积极转变。教师是幼儿园课程的设计者、教师是教育关系的建构者、儿童学习的支持者、课程计划的设计者、自我发展的学习者........ 3) 注重发挥游戏作为课程实施基本途径的功能。 5.简述蒙台梭利的儿童观,教育观。儿童观:①儿童具有内在的潜能②儿童具有独特的“心理胚胎期”③儿童具有吸收力的心理④儿童既有敏感期⑤儿童具有阶段性。教育观:①教育目的:帮助儿童形成健全人格——创造新人类,通过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儿童建设理想的和平社会——创造新社会。②教育内容:包括主题教育活动(团体教育活动),区域教育活动(分组及个别教育活动)。③教育方法:“有准备的环境”是核心。其根本是适合儿童的环境。作为“导师”的教师。尊重热爱、观察了解儿童;提供环境,进行引导。作为教具的“工作材料”。包括所有的教育内容。 6.简述蒙台梭利的课程的主要内容。蒙台梭利的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主题教育活动(团体教育活动)、区域教育活动(分组和个别教育活动)。 1) 主题教育活动(团体教育活动):是幼儿共同参加的活动。以综合主题活动出现。 2) 区域教育活动(分组和个别教育活动):①日常生活训练:基本动作、照顾自己、照顾室内环境、社会行为。② 感官教育: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工作。③ 数学教育:个位数家庭、十进位系统、线性数数、分数等。 ④ 语言教育:听说口头语言、读写书面语言。 ⑤ 科学文化教育:历史、地理、动物、植物等。 7.简述高瞻课程学习环境创设需要考虑的要素。 第一,空间的组织。第二,学习中心区和活动区。第三,材料的提供。 8.简述高瞻课程中儿童主动学习的体现。高瞻课程教育方案是一种“开放式结构”。主动学习是高瞻课程教育方案的一个主要特色。 ①儿童的学习是从自发的兴趣产生的。儿童最主要的学习活动之一就是个体操作活动时间,通过“计划——工作——回忆”探索学习。②对学习,活动的内容进行自由选择。从皮亚杰儿童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的理论出发,让儿童自己自由选择活动、学习的内容。③对物体的自由操作。孩子能自由操作活动区内的各种物体,如积木区的积木来搭建房屋④儿童与教师之间,儿童与儿童之间的积极互动。儿童时刻与教师及同伴进行着主动地交往,互相协助,共同获得,分享经验9.高瞻课程的特点。(一)丰富而又有序的学习环境—活动区 ⑴ 各活动区名称及作用:积木区、娃娃区、美工区、安静区、木工区、玩沙玩水区、动植物区、户外活动区 ⑵ 活动区的创设:教室空间安排的原则,选择材料的原则,投放材料的原则(二) 环环相扣的一日生活安排:⑴ 一日生活的七个环节:1.计划时间2.操作活动时间3.整理和打扫时间4.回忆时间5.小组活动时间6.户外活动时间,7.集体活动时间 ⑵ 一日生活各环节的协调与平衡1一日生活各环节的自然转换2一日生活中儿童的主动活动与教师组织的活动之间的平衡与协调 ⑶ 一日活动安排设计的目标 1 在一日活动中包括”制定计划—做—回忆”。2 在活动中提供多种相互作用的方式—小组活动与集体活动,教师与幼儿间的活动,幼儿与幼儿间的活动,教师与教师间的活动.3 给幼儿提供自主活动的时间和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时间—户外活动,户内活动,参观施行等。(三)主动学习的儿童(儿童观)儿童的学习有从自的兴趣产生的,儿童对学习,活动的内容进行自由选择 儿童对物体的自由操作,儿童与教师之间,儿童与儿童之间的积极互动。 (四)支持、协助与引导儿童学习并进行课程开发的老师 (教师观)1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协助者与引导者2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 :制定教育计划的过程,制定教育计划的依据,根据个别幼儿的具体情况来制定计划,把季节主题、节日活动与课程安排联系起来。 10.简述方案教学的主要教育目标。其一,丰富、挑战儿童的心灵生活。其二,平衡课程活动。其三,使儿童从学科的界限中解放出来。 11.简述瑞吉欧课程教育内容的主要来源。①儿童和教师共同构建②儿童的探索与合作学习③“儿童的一百种语言” 12.简述瑞吉欧方案活动的特点。①创造性表现和表达是知识建构的基本要素②共同建构在方案活动中有重要的地位③记录既是学习过程,又是学习结果。 1.论述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蒙台梭利教育方法是以“有准备的环境”为核心,由有准备的环境、导师、教具三个要素组成。 ①“有准备的环境”。有准备的环境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生活环境有规律、有秩序;第二,气氛自由;第三,各种教具应该具有丰富的吸引力,是真实的、自然的;第四,符合儿童身心发展需要,蕴含丰富的教育内容;第五,兼具美感和安全性。②作为“导师”的教师。蒙台梭利认为教育是教师协助儿童自下而上地自我发展。教师的作用在于通过积极的引导,促进儿童的自我发展。 ③作为教具的“工作材料”。蒙台梭利称教具为“工作材料”,这些“工作材料”是一种辅助儿童生长发展的媒介,是儿童自发工作的操作材料,具有充分的教育意义。这些教具的设计遵循以下原则:孤立性原则、自动控制错误原则、操作的顺序性原则、内在驱动原则。 2.阐述高瞻课程的一日活动的四个时段及其活动内容。①“计划—工作—回顾”时间。“计划—工作—回顾”时间是高瞻课程活动组织形成的基础,在一日常规时间中占的比重最大。在计划阶段,儿童思考每天想做的事情,并与教师讨论,教师给予反馈,其目的是鼓励儿童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并按自己的兴趣进行活动,同时也培养儿童组织自己的想法和行为的能力。在工作阶段,儿童根据计划开始独立工作或与他人合作,直到他完成既定目标或放弃计划为止,其目的是给儿童机会去执行自己的计划和想法,并学习在挑战和困难中坚持。在回顾阶段,儿童聚集在一起回忆他们当天的工作,其目的是使儿童学会反思自己的经验,能用语言解释自己的行为,并学会思考自己的行为与结果或后果的关系。②小组活动时间。是一日活动中另一个主要的时间段,小组活动是由成人计划和开展的活动。在这个时段,成人和带领5-10名儿童一起完成教师预先计划好的活动。成人观察儿童的行为,了解儿童的兴趣点及儿童发展水平,为儿童提供活动材料,丰富儿童活动的内容,以帮助儿童获得对其发展有益的关键经验。③集体活动时间。这个时间段是成人和全班儿童一起活动的时间段。一般是一起唱歌、跳舞、讲故事、玩游戏、讲述生活经验等,其目的是让成人与儿童拥有共同活动、分享和体验的机会,为儿童提供参与群体生活的关键经验,培养他们的集体归属感。④户外活动时间。每天安排1-2次户外活动,每次30—40分钟,其目的是让儿童有机会做好肌肉活动,有机会与同伴玩耍。 此外,还有两过渡时段:即活动与活动之间的转换时间和点心、午餐与休息时间。 3.阐述方案教学组织与实施的主要步骤。①方案活动的起始阶段:方案主题的选择;方案主题网络的编制。②方案活动的展开阶段:根据先前选择的主题和网络计划,不断验证假设,探讨问题和事实真相。方案活动开始时应引发儿童开放式的讨论,激发儿童的兴趣。此外,提供给儿童大量与主题有关的非结构化的活动,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③方案活动的总结阶段:在方案活动要结束的时候,回顾儿童在方案活动进行过程中运用过的技巧、策略以及儿童的探索过程,这对教师和儿童而言都是有益的。教师可运用多种方式对活动进行评估,以强化和维持儿童理解的活动,并使儿童更自信地将自己的能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