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体育资讯 > 正文

“12315”被仿冒,已经有人上当!(“12张存单法”“7日买基金”……“Z世代”年轻人花式理财调查)

曾经投资理财

结果石沉大海

如今“12315”平台主动联系

帮忙维权退款

当收到这样的快递邮件

是否觉得峰回路转?

当心!这是新型诈骗!

                                         

近日,吴先生(化名)在好友的陪同下走进杭州市临平区公安分局星桥派出所。二人找到民警,表示有些事情需要向警察咨询核实一下。

民警安排二人来到接待室,对具体情况进行了解。

                                         

41岁的吴先生早几年来到杭州务工,勤勤恳恳攒下一些积蓄。前两天他收到一个快递,打开后发现是一张“全国12315平台《有利网退费公告》”的退费宣传单,想起自己曾经的确在“有利网”做过理财项目,但后来因为平台运营出现问题,导致亏损了2万多元,吴先生很是苦恼。

看到单页上清清楚楚地写着有“315中消协”和“全国12315平台”为退款办理做保障,吴先生以为自己当初投进去的钱有了转机,没多想便按照单页上给出的联系方式,扫描了二维码,添加“官方QQ客服”。

                                                  

                                 (图为假平台)

随后他按照对方发来的链接,下载了一款名为“12315维权”的APP。紧接着,A客服与其取得联系,并将其拉入一个“维权清退交流78”的群聊,线上引导吴先生进行“资金清退”。

对方表示,目前“12315平台”只是政府协助“有利网”进行退款,因此吴先生的“受害资金”,需要通过平台购买“国库券”的方式进行返还。

                                             

吴先生不太懂,客服发来了相关图片并做详细介绍:购买不同价值的“国库券”对应获得30%的增值款,这多出来的增值就作为“清退资金”返还,申请人可根据自己当初的损失,选择购买相应价值的“国库券”

起初吴先生有些犹豫,但看到群内大家讨论着有关退费的问题,有不少人通过这个方式成功拿到了退款,便打消了顾虑。

在对方的引导下,吴先生选择了价值3万元的“国库券”进行购买,并向对方提供了自己的银行卡号。

就在他打算充值,并向对方提供银行“验证码”时,一旁的好友看出了问题,赶紧制止吴先生。

好友称前段时间在小区楼下看到了反诈宣传,关于银行验证码的有关信息一定要提高警惕,为了以防万一,他叫上吴先生来到派出所对情况进行核实。

            
了解情况后,民警第一时间查看了吴先生手机内的相关软件,发现其下载安装的正是一款山寨版“12315”APP!民警通过正规渠道为吴先生下载了官方“全国12315平台”APP,看到两个相似的软件图标,吴先生这才意识自己险些被骗,幸好被朋友及时劝阻。

随后民警将该类诈骗套路向吴先生进行了讲解,并帮助其下载了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展反诈宣防工作。民警提醒吴先生,陌生链接或APP一定不要点击下载,谨防上当受骗。

工信部发

近日,不少群众反映,遭遇了退款诈骗“新套路”。诈骗分子自称是“12315”维权平台的客服,以“维权”“退款”为由诱导目标对象上钩,最终造成群众资金损失,也损害了国家机关的公信力。

学好这几招,捂住你的“钱袋子”

1.认准官方网站和官方APP下载渠道

全国12315平台官方网站为“www.12315.cn”,手机APP名称为“全国12315平台”,请认准全国12315平台官方网站和应用名称。

2.警惕推荐第三方进行维权清退或购买理财产品等行为

全国12315平台不提供第三方维权清退或协助清退渠道,也不会提供国库券等理财产品。当诈骗分子以“退回学费”“维权清退”等为借口拉群、引导下载第三方链接APP、要求购买理财产品进行兑付退还时,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轻信。

3.谨慎提供个人银行账号、密码等敏感信息

不轻易下载各类视频聊天软件,不添加私人社交账号与陌生人聊天,更不要共享屏幕进行账户操作,以防账户、存款、贷款、密码等个人信息泄露

如果你对“Z世代”的印象还停留在“月初花钱、月底吃土”的印象中,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如今,“搞钱”“攒钱”成了不少“95后”“00后”心照不宣的生存法则,并逐渐撕掉“月光族”的标签。

近日,经济导报记者采访了多位“95后”“00后”,听他们讲述自己“花式”理财的故事。

创新存钱方式

“自工作以来,我就坚持每月强制储蓄,尽管月薪只有6000元,但一年下来能存下近5万块钱。”今年25岁的邱珂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目前与父母同住,生活和住宿开支可以省下来。“平时会制订储蓄计划、预算表,购物前会制订清单。我用的是12张存单法强制自己存钱。”

邱珂表示,存钱主要是为了拥有更多自由,攒下的钱可以支持自己去旅游、去实现梦想。“或者说是存一笔恋爱资金甚至是结婚资金,毕竟长大了不能什么事情都依靠父母。”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像邱珂这样热衷于攒钱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在某社交平台上,名为“丧心病狂攒钱小组”的成员已高达63万人,该小组以“存钱”为主要讨论话题。

“12存单法”“36存单法”“对赌存钱法”……为了存钱,年轻人“奇招百出”。

邱珂告诉经济导报记者,她从2022年开始就采用“12存单法”,现在最新的单张存单存款金额已经达到了1.2万元。

据介绍,邱珂的这种存钱的操作方式是,每月在银行存入一张一年期的存单,从第13个月开始,取出一年前已到期存单的本金和利息,并连同当月需存入的金额继续存入一张新的存单,以保证手头固定有12张存单。

“一方面存单没那么容易取出现金,可以强制我存钱。另一方面手上握着12张存单的确很有成就感。如果急需要用钱时,可以取出近期存入的存单,以避免损失利息。”邱珂表示,这种方法存钱很容易“上瘾”。

经济导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年轻人在“12存单法”的基础上又创新出了“24存单法”和“36存单法”,即在12单的基础上继续往上“滚存”。

除了存钱外,还有不少年轻人瞄准了收益更高的外币理财产品。“因为从国外留学回来带回来一些美元,因此就存入了银行。结果发现美元的存款利率竟然高达5%以上,所以就开始换美元存银行,博取更高收益。”95后小伙韩瑞强说。

黄金成为香饽饽

攒钱只是第一步,不少年轻人从单纯的存钱迈向投资理财的新阶段。近几年,黄金价格持续上涨,不少年轻人加入“淘金大军”。

今年22岁的邱树娜就特别喜欢黄金投资。

“从我14岁上初中后,父母每年都会给我购买100克的金条,以这种方式为我存‘嫁妆’,算是变相为我存钱。”邱树娜说,“最早买的第一批黄金价格仅有200多元/克,现如今已涨到550元/克左右。或许是受到父母的影响,我也特别喜欢投资黄金。”

与其父母不同的是,邱树娜毕业后就在银行开通了“积存金”业务,通过“积存金”方式投资黄金。

“我每个月都会定投2000元的黄金,从总体收益上看,还是不错的。”邱树娜表示。

除了“积存金”业务外,不少年轻人还喜欢购买小金豆、金瓜子一类的产品。

“很喜欢小金豆子,小巧精致,每个月攒两个就当存款了,作为小投资已经很划算了。”00后韩喜雅说,“金豆、金瓜子类产品,均为小克重产品,重量多为1克,有的只有0.1克,降低了购金门槛。”

韩喜雅告诉经济导报记者,攒金豆会“上瘾”。在她看来,看着瓶里的金豆越来越多,就像小时候用存钱罐攒硬币一样,很有仪式感和满足感。“你让我一次性拿出一两万元买个金手镯,我可能拿不出来,但每个月拿出五六百元买1颗圆溜溜、金灿灿的金豆子,还是可以的。装进小玻璃瓶里赏心悦目,权当压箱底的资本了。”

7日基金法

除了存钱、买黄金外,投资基金也是不少年轻人喜欢做的事情。

余额宝等稳健类理财产品从“理财启蒙”,变身年轻人的“攒钱搭子”。

不少年轻人还通过社交软件分享和获取理财知识,追求“花式理财”,这也使得原本复杂枯燥的理财变得有趣易懂。

据支付宝数据显示,余额宝用户中有2000万“00后”选择定时存钱,640万“00后”设置了边花边攒,消费一笔就得攒一笔。小荷包的用户中“00后“占了4成,近一半开启了自动攒计划“无痛攒钱”。

此外,与大多数投资者不一样,不少年轻人还钟情于7日基金法。

一般来说,公募基金如果持有短于7天,就需要支付较高的赎回费用。但这难不倒热衷炒短线的年轻人,他们以“7日”为界,研究出了费率相对较低的7日交易法。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在社交媒体上,不少“95后”“00后”,将自己买基金做7天短线的收益以及经验教训发布出来,获得不少年轻人的追捧。

“直接支付宝或者微信购买。认购赎回手续费1个点,一星期赚2个点到4个点,这样操作不香吗?”95后小伙徐宝义说。

“虽然网上说我们是‘盲猜盲申购盲赎回’,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我有好几个这样的讨论群,我们会根据热点进行讨论,然后选定基金投资,7天一个轮回,再买下一个产品。”徐宝义告诉经济导报记者。

“炒股打新比‘7日基金法’更香,一年中三五个签,绝对赢麻了。”00后小伙姜英帅则认为。

据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姜英帅只投资银行股。

“买银行股比直接把钱存在银行或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高多了。”姜英帅说,“去年我买的4只银行股,抱了一年多,平均收益率都超过了30%,再叠加分红收益就更高了。”

(经济导报记者 刘勇 )

华夏银行杭州分行员工为一家小微企业主办理贷款业务。 华晓霞摄(中经视觉)

湖南邵阳农商银行党员志愿者向客户介绍银行查询机使用方法。滕治中摄(中经视觉)

当前,银行理财打破刚性兑付、实现净值化转型,已成为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重要改革方向。但经济日报记者调查发现,对于银行理财净值型产品,消费者表示出接受难、接受慢的情况。银行理财产品转向净值型是一次脱胎换骨的改变,是对金融机构自身综合能力的一次大考。金融机构要抓住这次机遇,尽快完成投资者教育,提升运营管理、投资研究等核心竞争力,实现资产管理业务的成功转型。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金融机构资金端和资产端产生双向冲击,银行理财产品转型压力也随之加大。7月31日,央行正式宣布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到2021年底,为机构提供了“喘息”空间。但延长并非暂停,过渡期也总会过去,作为资管行业中的“老大哥”,银行理财的转型格外受到关注。

目前,不少银行理财产品已从预期收益型转向净值型。银行理财转型之路走得怎么样?还剩下哪些难啃的“硬骨头”?未来发力点会在哪里?请看经济日报记者的调查。

一场脱胎换骨的改变

资管新规指的是2018年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这是关于资管业务顶层设计的纲领性文件,为我国资管业务稳健发展奠定基础、指明方向。其中,对银行理财打破刚性兑付、实现净值化转型提出明确要求。多位业内专家告诉记者,按照资管新规规定,在向净值型银行理财转型过程中,金融机构面临着运营管理、投研能力等多方面挑战。

6月中旬以来,有关“稳健型银行理财产品浮亏”的新闻持续发酵。起因是在社交平台中盛传的两张图片,其中一张是客户投诉平安银行的理财产品亏损,另一张是招商银行理财子公司某款产品近一个月的年化收益率为-4.42%,这两款产品都是中低风险。

在众多投资者眼里,中低风险的稳健型银行理财产品永远不会跟亏损沾边。“最多就是没有收益,怎么也不可能‘亏本’啊。”在采访中,不少投资者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针对这种局面,投资者教育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亟需加强的部分。然而,这也仅仅是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过程中众多难题中的一个。“这是一轮脱胎换骨的改变。”业内人士形成了这样的共识。

分析去年上市银行年度业绩报告可以看出,17家上市银行中,净值型产品占非保本理财产品的比例超过50%的有9家,超过40%的有13家。整体来看,上市银行的净值化转型程度已相对较高。其中,净值化转型完成度较高的主要是中型银行。“因为中型银行理财业务余额体量不算巨大,净值化改造难度不会太高。同时,这些银行本身有一定的投研实力积累,对净值化转型能起到助推作用。”普益标准研究员王晨宇表示。

除银行外,记者调查发现,截至今年8月12日,银行理财子公司登记的存续理财产品共计1510只。从产品类型看,当前理财子公司主要发行的产品包括固定收益类、混合类和权益类3种类型。其中,固定收益类产品占比最高,共发行1138只,占总发行数量近八成;混合类产品也逐渐增多,达到369只;权益类产品仅有3只发行,且产品风险等级为中高风险。

理财子公司规模壮大

理财子公司在此次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作为资管新规的配套制度,2018年12月中国银保监会正式发布《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根据《办法》第十四条,商业银行应当通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开展理财业务,以此强化法人风险隔离。

《办法》发布当月,银保监会批准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的申请,拉开了理财子公司批准设立的序幕。2019年6月3日,我国第一家理财子公司——建信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在深圳开业。截至目前,已有14家理财子公司正式开业,最近的为6月29日开业的渝农商理财,这也是全国农商行及西部地方银行首家开业的理财子公司。

“各家理财子公司开业以来,在品牌与客群建设、母子公司统筹协同机制、销售渠道拓展等方面有诸多好的研究和尝试,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建信理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兴华表示,理财子公司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成果,有鲜明的银行系资管特色,风险防控体系与防控能力和银行一脉相承。在他看来,通过母子公司统筹协同,理财子公司能够依托银行的网点与客户资源构建渠道优势,并运用金融科技提升数字化经营能力,实现精准营销以及组合管理能力提升。

但需要看到的是,资管新规出台后,禁止多层嵌套,打破刚性兑付,银行理财子公司在政策上受到了更多限制,如何获取稳定高额回报是摆在理财子公司面前的难题。“目前理财子公司尚处于探索时期,在产品线布局时,往往受到投研、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掣肘。”招联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在投研方面,理财子公司在固收类资产投研方面继承了银行优势,但权益类资产的投研能力和大类资产配置能力亟需提高。在运营管理方面,净值型产品与预期收益型产品在运营管理方面存在显著差别,理财子公司的投顾平台、产品销售系统、投资交易系统、风险监控系统、估值和会计核算系统等均面临重塑。

刘兴华也坦言,资产管理的核心是“募、投、管、退”,理财子公司在“投”的方面存在提升空间,还需进一步提升投研能力,建设专业化人才队伍,打造布局完整、特色鲜明的产品体系,构筑长期核心竞争力。

“1元理财”吸引更多客户

理财子公司的出现,降低了银行理财的门槛。《办法》明确指出,理财子公司不再设置理财产品销售起点,不强制要求个人投资者首次购买理财产品进行面签。

分析理财子公司已发行的产品可以发现,投资起点为1元的个人产品占比超过四成,机构产品近六成,积极顺应了银行理财“1元时代”趋势,抓住了“长尾”客户群。

但想要留住客户也非易事。一位银行理财经理告诉记者:“一边是银行理财产品收益越来越低,一边是各机构竞争客户,再加上部分客户不太接受净值型产品,总之挺难的。”

在业内专家看来,“难接受、慢接受”也是源于思维惯性,毕竟预期收益型产品已推行多年,且两类产品的差别很大。比如,在产品收益判断上,净值型产品没有预期的投资收益,仅有业绩比较基准。业绩比较基准是产品管理人根据市场环境、投资能力、策略配置等因素设定的一个比较基准。但预期收益型产品通常在发行时设定一个预期收益,到期按照预期收益兑付本金利息。

与预期收益型产品相比,净值型产品不存在刚性兑付,投资收益除缴纳管理费等费用和超额业绩提成外,盈亏都归投资者。对比来看,净值型理财产品与公募基金相似,没有预期收益,银行也不承诺固定收益,实际用户获得的收益仅与产品净值有关。

理财转型后,如何才能吸引更多投资者?在业内看来,一方面要保证产品收益,另一方面则要推出更多创新服务,包括推出更多“1元产品”以满足普通投资者的理财需求,引导资金量较少的群体进入理财市场。“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收益率固然重要,但并非理财业务的全部。理财业务未来的关键在于以客户为中心,提供资产管理综合服务。”中邮理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吴姚东说。

与此同时,工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总裁唐凌云表示,将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新科技,提升和创新资管业务的服务模式和应用场景,助力资管业务发展。光大理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旭阳也提出,将使用智能投顾、智能投研、大数据等技术进行宏观经济形势判断,还将应用区块链等新技术,把握从传统资产到另类资产再到数字另类资产的方向和趋势。

权益类产品是发力重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权益类投资领域将成为理财子公司未来业务新的增长点。

记者调查发现,过去一年里,尽管理财子公司在产品类型与投资模式上均发生不少变化,但从已发行产品类型看,银行理财子公司净值型产品发行以固收类产品为主,权益类产品发行较少,在权益类投资领域仍有较大发展空间。统计数据显示,从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数量来看,2018年5月以来,银行新发行的理财产品中,标明产品类型的理财产品仍然以固收类产品为主,占比达84.16%,其次为混合类理财产品,占比达14.93%,权益类理财产品仅803款,占比不及1%。

分季度来看,2018年2季度至2020年2季度,银行新发非保本理财产品数量中固收类产品持续领跑,其次为混合类,权益类产品数量最少。不过,从大趋势上看,权益类产品数量呈现逐渐增多态势,特别是从2019年3季度开始,理财子公司开始发行权益类产品。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类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出现回落,同时,全球资本市场波动加剧,国内权益市场也出现震荡,影响银行权益类理财产品发行量回落。

然而,要想为投资者赢得较高收益,理财子公司势必要承担更多风险。“一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配置都非常谨慎,在固收保底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权益类投资,尽管看起来风险有所加大,但对银行自身提升投研能力和为投资者提高收益都有好处。”王晨宇表示。

吴姚东认为,对银行理财来讲,目前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远低于同业平均水平。随着国务院金融委“金改十一条”发布,多层次资本市场将日趋完善,创业板注册制呼之欲出,理财子公司正借此东风,逐步提升权益类资产占比,优化资产配置比例。

“12315”被仿冒,已经有人上当!(“12张存单法”“7日买基金”……“Z世代”年轻人花式理财调查)

在今年的陆家嘴论坛上,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中国银保监会拟推出6项举措支持资本市场发展,包括加大权益类资管产品发行力度,支持理财子公司提高权益类产品比重。

“加大权益类资产配置是理财子公司必须要重视的趋势。”刘兴华表示,长期以来权益市场的波动性与银行理财绝对收益的特性存在一定冲突,导致权益市场方向配置不足。随着居民财富的积累,中产家庭呈现出微型资产管理公司的形态,对大类资产配置的需求日益增强。

(责任编辑:梁艳)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