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欧洲杯直播 > 正文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模板(10篇)

一、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 教育对象不够全面,教育程度不够深入。目前大部分高校是由开设心理健康公共课和设置心理咨询中心为形式,开展集体教育和个别心理咨询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由于授课形式的局限,心理健康教育公共课的教育对象和效果都是有限的。教育内容不够丰富,教育方式不够创新。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过渡时期,促进身体、心理健康和谐发展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立足于学生成长发展需要的本位。组织教育内容,但是针对新时期学生普遍面临的新情况,教育内容还没有及时得到更新。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大学生主要的压力来源包括:生活和学习适应、宿舍人际关系、恋爱关系、职业生涯问题、学业压力、金钱问题,人生目标和乐趣等。而不同年级学生而对的主要发展问题又有所不同,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不同,要培养的技能也不同。要针对问题,有计划地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教育是否会有成效的关键所在。另外,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及心理咨询、针对性心理训练开展情况效果不够明显;大学生心理测评及心理档案仅限于排查层面,对于跟踪和改善效果的评估则开展较少。 教育观念不够科学,教育互动存在脱节。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大多数是八十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很多学生在上大学前都是家中的宠儿,父母对其过分呵护,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上大学后,老师就成了他们的爸爸妈妈,来咨询中心求助的学生常常是来这里找“父母亲”的。而我们的压力在于,家长普遍认为,把学生送到大学,大学就应对学生的一切负责任,如果学生在学校生病或遇到困难挫折选择了极端的手段,如自杀等行为时,学校要负全部责任。这种现状导致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还是教师负责灌输的比例大,而学生自我教育、主动学习、积极担当的比例小。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优势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宗旨是以人为本。人人皆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要面向大众,学习也是终身的。该理论强调价值的原则,认为教育应使学生获得价值感,应该挖掘、激发学生的内在价值,使受教育者获得生存的意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把人的本性、潜能、价值、创造力提到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高度,这是人类心理学史上的一个创举。马斯洛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 人本主义心理学探索和研究的内容丰富。他直接探讨意识经验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打开了心理学研究向上或向社会方面发展的通道,再次从主体内部出发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丰富了关于人类精神生活研究的内涵。如人的价值、生活意义、自我实现、意识状态转换、超越自我、高峰体验、生死体认、宇宙觉知、人类协同等等。马斯洛把完善的人性教育作为人本教育的基本内容。通常人在低级需要获得满足后即追求高级需要的满足,追求的内容是实现人的“内在价值”,包括真理、美、新颖、独特、公正、严密、简洁、善、效率、爱、诚实、单纯、改善、秩序、文雅、成长、清洁、宁静、和平等。如果能实现这些价值,’便可以达到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人本主人心理学的核心是自我实现理论。人本主义的目的,追根究底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即帮助人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在马斯洛看来,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潜能,发挥人的潜能,超越自我是人的最基本要求。环境具有促使潜能得以实现的作用。然而,并非所有的环境条件都有助于潜能的实现,只有在一种和睦的气氛下,在一种真诚、信任和理解的关系中,潜能才能像得到了充足阳光和水分的植物一样蓬勃而出。为了使儿童健康成长,应当充分信任他们和信赖成长的自然过程,即不过多干扰,不揠苗助长或强迫其完成预期设计,不以专制的方式,而是让他们自然成长和帮助他们成长。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4-0167-01 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下,传统的农村生产结构受到影响,为了更好发展进行了调整,农民谋求新的出路发财致富。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纷纷涌入城市,将儿童留在农村,留守儿童或单独生活,或与亲属生活。这一群体的不断扩大,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相关部门对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该类群体孩子因缺乏父母的陪伴,普遍存在缺乏热情、心理敏感脆弱、成绩不佳等问题。如何调整留守儿童的这种心理状态,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的年龄普遍为7~14岁左右,该年龄段为儿童的性格、品德、情感初步发展以及形成时期,对于儿童而言,这是一段重要时期。而作为留守儿童,这时期只能自我发展,没有父母的陪伴,周围的孩子甚至会对其进行侮辱、歧视,导致留守儿童产生消极和自卑心理、缺乏热情、无安全感,极易形成偏执性格。这样的性格存在一定的缺陷,会影响儿童未来的健康发展。根据相关研究资料表明,调查某地的留守儿童,结果一些留守儿童,有抽烟、喝酒、偷窃等不良习惯,因此,给予留守儿童必要的健康教育,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二 给予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在农村地区,学校在家长以及孩子的心里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认为其是一个最正规、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场所,农村学校作为教育留守儿童的一个关键机构,应充分发挥其教育以及管理作用。学校以及教师应在生活以及学习方面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及爱护,为其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教育环境,促进其健康成长。 1.学校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第一,学校可先建立留守儿童的档案资料,并调查统计留守儿童父母的工作地、联系方法,儿童代养人的住址、电话,将这些具体资料信息进行统计备案。并建立畅通的学校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机制,学校应多与留守儿童的父母以及代养人进行沟通,彼此共同关注儿童,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也可以建立帮扶制度,督促并辅导儿童学习,并多与他们进行沟通,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督促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儿童感受到关注、关怀。 第二,定期开展留守儿童的家长见面会或必要的短期培训,让孩子的监护人了解儿童的学习情况,了解如何更好地与儿童进行沟通,改进教育方法,调整之前固有的教育方法及教育观念。父母可通过电话联系或写信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子女的关注,从精神方面重视鼓励孩子学习。同时学校可采取有效的手段、方法,针对存在思想方面问题的孩子进行教育座谈,并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更好地配合给予儿童教育。 第三,学校可组织一些手拉手互助小组活动,选择一些有担当、有责任心、有爱心的老师组织孩子们,积极参加活动。留守儿童多存在一些明显的心理特征,通过组织互帮互助小组活动,增进孩子们之间的感情,让孩子们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彼此分担快乐、烦恼以及疑虑,这样有利于有相同经历的留守儿童之间产生共鸣,情感方面相互支持,消除其不良的消极心理情绪。 2.老师方面应采取的心理教育措施 第一,开办关于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让农村教师了解如何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相关临床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其焦虑以及敌对性明显强于一般儿童,同时不能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不能有效疏解心理的不满、不快,儿童心理会产生不满,积聚的心理问题导致产生偏执的人格,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儿童未来的健康成长。针对儿童的这种心理状态,教师应掌握产生的原因,并了解如何给予儿童有效的心理护理,排解儿童的不满情绪,帮助他们进行适当宣泄,有利于其良性性格的健康发展。 第二,教师应不断加强自我心理卫生保健,通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注意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以自我积极乐观的心态影响学生。在学校教学工作中,避免自我的不良心理情绪影响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耐心与尊重,创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学习氛围。 三 总结 作为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不管是学校还是老师都应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和谐、关爱的氛围,同时这也是一个社会性问题,社会方面也应发挥其教育作用,营造一个有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环境,以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当今国际社会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则是心理素质的竞争。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祖国的希望,是否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全面发展、能否适应新世纪的各种挑战,都会对国家的未来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就人类自身来讲,重大的挑战是心理危机。学生正处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多发时期,从个体身心发展的角度看,学生处于青少年向成年转变的年龄阶段,这个阶段是学生思维、情感、意志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会出现自豪感与自卑感的矛盾冲突,强烈交往的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冲突,情感与理智以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交错等一系列问题。学生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建设骨干,作为未来的主人,既要有健康的体魄,又要有健全的精神,这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应得到各界的普遍重视。 2 学校体育课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心理健康教育已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并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学习目标: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知身心发展与体育活动的关系;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和自信的关系;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控情绪;培养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的功能,也就是体育运动对人的影响,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即:教育功能、竞技功能、健康功能和休闲娱乐功能。过去,学校体育课对于体育运动的竞技功能予以了充分的开发,但对于健康功能和休闲娱乐功能则缺乏足够的重视。健康功能当然也包含促进心理健康的功能,而休闲娱乐功能似乎更加突出地表现了体育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首先,休闲娱乐活动中,学生的情绪是积极的、快乐的。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容易释放压力,体验积极情绪带来的愉悦;其次,休闲娱乐体育活动中常常是近乎游戏的集体活动,因而在活动中学生有机会体验团队合作、交流,公平竞争和合理处理胜利与失败。这对学生的人际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培养。 3 学校体育课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认识模糊、观念落后、行动迟缓 农村中小学之所以游离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潮之外,主要缘于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此一举”;“教师中心”的观念,压抑着学生个性的张扬;不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雷声大、雨点小。 2.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从教人员绝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来源十分复杂,而且很不稳定。这些人的共同点是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没有持证上岗。以这样的师资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后果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3.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既不是相互割裂和对立的,也不能相互取代。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承受挫折和自我调控的能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强调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等方面的策略、方法、技巧的运用,切忌机械灌输和空洞教化。因此,决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或德育化。但由于缺乏专业师资和专门培训,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德育化倾向却十分严重。 4.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育化 心理健康教育在途径和方法上讲究灵活多样和针对性,以心理辅导为例,根据心理问题的具体情况可以综合运用会谈、角色扮演、信心训练、行为矫正、心理沟通、自我体验、心理测量等等。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存在着学科化、知识传授化的偏向。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向学生机械灌输有关的名词、概念、原理,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了心理学常识课,这种用学科知识教学的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必然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 高职院校培养方向已从纯粹的技能培训向素质培养方向发展,而心理健康作为重要的人才素质指标之一,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占据重要位置。甚至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到学生身体和职业的发展,学校各级部门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随着90后学生涌入高校,高职学生的生活重心已经从传统的课堂、班级活动和图书馆转向电脑和智能手机,甚至学生把手机比作生命,游戏成为生活的全部。同时,高校恋爱已经呈现普遍化,男生、女生都愿意花大把的时间在自我修饰上,网络沉迷已经成为校园的普遍现象。随之带来的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下降,传统的体育项目已经不能够吸引学生,休闲体育应运而生。 1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1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加强。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是: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由于健康是相对的概念且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绝对的分界线,因此衡量心理是否健康还是比较困难的,一般而言,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往往采用以下三项原则:第一,心理活动和客观环境的同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在形式和内容上应该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第二,心理过程之间的协调一致性,人的认知、情绪、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自身是协调一致的,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个体准确有效的反映客观世界。 1.2高职教育中重技术专业,轻心理教育现象严重。目前在高职教育中,出现重技术、专业、就业,轻素质、心理健康的局面。高职学生普遍表现为心理素质差、对自己前途迷茫,文化素质较低,非专业知识浅薄,将会影响到技能型人才人格的健全发展,最终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存在缺陷,社会认可率低下。 2休闲体育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模板(10篇)

休闲体育本身是一种文化形态,是高职院校开展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一般来说休闲体育指人们在闲暇时间以增进身心健康,丰富和创造生活情趣,完善自我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特点是具有自由性、文化性、非功利性和主动性等。对增进健康、强健体魄,预防疾病与康复,提高文化素养与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生活内容与加强人际关系,以及促进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形成等都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休闲体育一般在闲暇时开展,项目形式不拘一格,对场地设施要求不高,强调娱乐休闲、运动乐趣、放松身心。 3高职休闲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3.1有利于学生乐观情绪与情感的培养 大学校园,是一个小社会,在校园中,学生需要自主生活与学习,需要自己为自己做决定。大学生一个人在学校可能会遇到许多不如意的事情,这些事情会使其心理不悦,长久以往,会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大打折扣。这些负面情绪需要利用一个机会合理地渲泄出来,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够建立起乐观的个人情绪与健康的生活情感。而休闲体育教学正具有这样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一些休闲体育活动项目,让学生对不良情绪进行发泄,促进大学生心理的纯净与安然。 比如在对大学生进行投掷训练时,教师可以引导大学生将靶子当作是自己心中的愤意,当作自己讨厌的事情或者物体,对其进行投掷,将其打倒。在这样的体育活动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将自己内心的敌对情绪、偏执想法以及强迫性心理消除。同时,在休闲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与学生多互动,多沟通,了解学生心事,切实为学生解决问题。通过了解与开导,教师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找到学习成就,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3.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之一,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会使大学生的大学生活更加愉快,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在休闲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团体性活动,让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学习任务,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机会,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体育技能的理解与应用。体育教学氛围较为轻松,在体育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学生可以学习到一些交际方法,并具有交际练习的机会。大学生可以与他人科学交流,会使其办事成功率提高。促进学生个人生活顺风顺水.减少心理问题。学生在学校中人际关系的状况,将很大程度决定他(她)对学校生活的满意感,可以影响和改变其整个心境。一旦某位学生在学校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发生冲突或出现关系紧张,就会给其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适,进而造成压抑、焦虑、孤独、精神紧张等不利的心理健康情绪。因此,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和谐的氛围,对待学生要公正,注意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课堂社会”和课余群体性的体育活动与锻炼,以小组合作学习、游戏活动、竞赛为主要手段,通过讲授渗透、创造情景、启发引导、活动体验、总结归因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参与意识、公平竞争、群体意识法规意识等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纪律感、责任感、集体感、荣誉感、归属感、认同感等。其次,教会学生缓解人际关系紧张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处理问题内因是解决因素,要教会学生两条基本原则:第一条是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第二条是可以控制和改变自己。再次,教师利用讲授理论课、个别谈心的方式。教会学生利用疏导和宣泄、寻找新的精神寄托、优化自己的个性等方法,缓解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厌倦情绪。 3.3体育运动能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4结语 休闲体育实现了健康身体和健康精神的和谐统一,是完成高职学校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需要。高职学生所学专业和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一般与社会需要直接密切联系,毕业后一般会直接走向工作岗位,其心理素质高低、心理与体魄是否健全就显得十分迫切。休闲体育教育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有着积极的帮助,学生为了能够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知识素养(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健康的人格和体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岗位的需求。 总之,高职院校休闲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密不可分。作为高校教学老师,首先应该认识到体育教学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影响这一事实;其次,应该在分析高校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需要和学生的个性,安排一些恰当的教学活动,同时借助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先进的教学理念、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以及科学化的管理手段等,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朝着科学、合理化方向发展,并推动高校体育课程取得更大的成效,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起积极、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102-02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是我国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医技人才的重要来源,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事关我国基层医疗事业的发展,事关我国基层医疗单位能否为基层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而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为此,探索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对于促进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重专业教育而轻人文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的医学教育工作受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教育过程中尤其注重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医学生的人文教育。由于医学生缺乏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人文知识,从而影响了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人文知识是人文精神的基础,人文知识的贫乏必然导致人文精神的欠缺,最终可能导致医学生出现性格孤僻和心胸狭隘现象,同时也会影响医学生的自控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较大的挑战。 (二)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不强。近年来,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教师和学生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职高专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有了一定认识,心理健康意识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仍然存在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有些领导干部、教职员工、学生对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及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有所欠缺;在开展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工作过程中,各部门配合不够协调、不够融洽;教职员工的参与面不广,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强。 (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配备不齐。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心理健康教育任课教师基本是同一批人马,其师资力量与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求并不匹配,且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没有得到优化,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及实际工作能力也不高。虽然高职高专院校成立了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机构,即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各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及各班级心理委员,并且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二级工作站的成员基本由辅导员组成,他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缺乏理论支撑,又缺乏实践经验。另外,辅导员本身工作任务繁重,对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常常分身无术,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校内外缺乏重视。当前社会急功近利的思想比较严重,人们的心理普遍急躁,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比较多,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对大学生随时出现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干预,由此导致高校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如休学、退学、走失、轻生或杀人的比例逐年攀升。2002年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的伤熊案和2004年云南大学生马加爵的杀人案等重大事故的发生凸显了大学生严重的心理危机。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与其他高校一样,高职高专院校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也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从而严重影响了高职高专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加强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将成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其工作不仅仅只是为病人解除躯体上的病痛,更重要的是帮他们解除心理上的不适。要想做到既能从身体上解决病人的病痛又能从心理上引导病人配合治疗,医护人员除了具备深厚的医学功底和精湛的医疗技术之外,同时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据笔者所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21.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相符。因此,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认真组织开展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必须构建科学规范的工作体系。如笔者所在学校建立了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为一级网络,系级心理健康工作站为二级网络,校大学生心理卫生协会、各班心理委员为三级网络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形成了积极参与、互相配合、共同发挥作用的工作格局,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正常化的轨道,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应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并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如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准则》等,以完善的制度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加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者所在学校每年的新生心理测评报告显示,近20%的新生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大学学习、生活的不适应和情感困惑。因此,高职高专院校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切实加强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做好新生的心理适应教育,帮助新生认识自我和了解自我,学会自我调适和排除情感困惑,缩短新生的大学心理适应期,减少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产生,为大学生主动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高职高专院校应在开学之初向每位新生发放心理健康手册,组织开展新生心理健康讲座等,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校园生活。 (三)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一是促进心理学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医学心理学和护理心理学是医学生必修的两门课程,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这两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应在进行基本理论教授的同时渗透各种心理品质培养的要求和方法,使每一项教学内容都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中,既可掌握医学心理学知识,又能通过相关内容分析自己的心理品质,并能根据所教方法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如讲授“情绪”时,首先要让学生认识情绪的本质、表现,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在此基础上教给学生一些调控情绪的方法和技巧。在讲授“挫折和心理防御机制”时,让学生充分认识挫折的本质和表现,以及对人的影响,让学生在受到挫折时学会对其作出实事求是的归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防御机制的功能,教会学生懂得适度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提高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是开展深度与广度相结合的团体辅导。团体辅导是发展性咨询,既有心理咨询的深度又有心理教育的广度。开展团体辅导,应积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的作用,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组织学生参加“成长小组”、“合作能力培养小组”、“自我探索小组”、“生涯设计小组”、“人际沟通小组”等各类群体的团体辅导,采用游戏、讨论、角色扮演、心理剧、行为训练等形式开展训练活动。有针对性的训练活动,可以使各类学生心理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如学会以开放的心态与环境接触,开阔思路,学习新的经验,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增强自信心,学会宽容,懂得如何与人交往,逐渐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等。 三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通过专刊、板报、网络、讲座等各种形式,向学生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健康理念,消除对心理咨询的错误认识,使他们掌握基本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和途径,在需要时能主动及时地寻求专业的帮助。 四是利用互联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咨询辅导,可在校园网上设立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栏目。如笔者所在院校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网站,并在网站上开设了相关栏目,如心理中心简介、心理咨询、日常工作、心理社团、心理测试、心理测量和交流空间等,通过网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释疑解惑等。尤其是对一些不愿暴露自己身份的学生而言,通过网站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困惑真实地表达出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进一步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四)建立心理危机对象预警和干预机制。一是构建信息渠道。由班级心理委员作为班级心理观察员,当发现某位学生存在心理问题苗头时,立即报告班主任或辅导员,班主任或辅导员报告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报告学校分管领导,形成层层上报的工作制度,确保信息渠道的畅通,各级相关人员将根据问题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判断和处理,从而有效地化解学生的心理危机。 二是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当发现存在心理危机预兆和有严重精神疾病症状的学生时,立即启动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学校、医院、家属救助的工作机制,及时进行干预。笔者所在学校通过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成功地化解了多次危机,防止了恶性事件的发生,近几年来没有一例自杀或他杀等恶性事件的发生。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联动培养就是家校双方在目标认同、情感融洽、信息沟通的基础上携手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多元培养、联合互助、协调一致、共同教育。通过家校合作,可以更好地发挥家校双方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保证教育方法、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在时空上的衔接和拓展,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本研究在调查广州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现状的基础上,试图探讨“家校合作”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研究方法 1.被试 从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学校(中学部)、广州市华颖外国语学校(中学部)、广州市第六十七中学随机抽取被试。发放问卷660份(教师版120份、家长版540份),回收问卷568份(教师版97份、家长版471份),回收率86.06%。有效问卷482份(教师版86份、家长版396份),有效率84.86%。 2.测量工具 采用根据福建师范大学张达红、华东师范大学陈源声硕士论文中的问卷进行整合、修订后的调查问卷,分教师版和家长版两个版本。 二、数据分析 由表1可见,90%以上的教师和家长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或重要。这说明,绝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但究竟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却只有1.87%的家长表示对心理健康知识非常了解。 由表2可见,79.07%的教师和81.31%的家长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和家庭的共同责任。此外,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选择对方是主要负责人的百分比高于选择自己是主要负责人的百分比,可见,学校和家庭存在相互推卸责任的心理倾向。 由表3可见,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有90%以上的人认为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家校合作”是非常迫切或迫切的。这说明,家校双方具有合作愿望和合作意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共识。 由表4可见,73.48%的家长和26.74%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中家长是教师的助手,这不仅反映出家长缺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也体现了教师在家校合作中把自己放在优势或支配地位,没有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因而不利于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家校合作的改善。 家校双方交流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学习方面。相对于家长,教师沟通的内容较均衡,除了学习情况,还会就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话题与家长进行沟通。由表5可见,在学业压力已经很大的情况下,仍有50.25%的家长认为学校应加强学习方面的精力投入,却只有28.28%的家长认为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相比之下,教师对心理健康及习惯方面的重视度较高,体现了教师具有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关于影响家校合作因素的问题,51.16%的教师和67.68%的家长认为影响家长和教师沟通的最主要因素是工作太忙。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家长和教师在工作中都有巨大的压力,工作繁忙是不争的事实。但家长和教师都存在为自己推脱或找借口的现象,如有些家长认为“家离学校远”、“文化程度低”影响了家校合作,有些教师认为家长“不配合”。如果教师真正为学生着想,主动与家长沟通,家长是不会“不配合”的。同时,“家长不配合”和“老师不欢迎”这两种相对因素的选择也反映出家长与教师之间存在一些误会,亟需真诚沟通。 此外,大部分教师和家长均认可电话和校讯通在家校合作中的便利性。对于家长开放日和讲座,仅有少数家长(11.36%,12人)和教师(13.95%,45人)认可其有效性。家长和教师普遍对家访的作用持否定态度,原因却不同。教师认为家访耗时多,效率低;而家长认为教师家访带有功利性,对于单亲家庭而言,还可能会触及隐私。对于邀请家长到校面谈,家长以为会受到批评,在心理上有抵触情绪,建议教师事先做好沟通,避免家长误会。 三、结果讨论 1.合作理念缺乏科学性 调查发现,16.67%的家长片面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老师的责任,而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这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有5.81%的教师认为没必要与家长合作,这既夸大了学校的作用,又完全忽视了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和特有的优势。 2.合作内容缺乏计划性、系统性和延续性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渐进性的。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活动遵循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以系统的体系设计出来。但已有的活动内容庞杂零散,随意性较大,缺乏计划性、系统性和延续性,这必将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微乎其微。 3.合作方法缺乏互动性 家校合作实践过程中主动权常常掌握在教师手中,家长在合作中处于被动状态,缺少协商解决问题的互动机会,这种不对等的地位不但不能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也无法使教师获得足够的反馈信息,因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4.合作途径缺乏多样性 家校合作最常见的方式是家长会、打电话等。合作渠道单一已经成为制约家校合作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重要因素,影响到合作的内容与深度的拓展。 5.合作机制缺乏规范性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校没有专门负责心理健康家校合作工作的职能部门,家校合作活动多处于自发、松散状态,缺少专门的组织或机构对其进行总体规划与管理。因此,家校合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难以落到实处,容易产生推诿现象,从而影响活动组织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6.心理健康活动主体受忽略 在家校合作中,大家关注的都是学校、家长应该怎么做,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主体――学生。学生在各个阶段需要什么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就要开展相应的活动,真正回归到主体需要上。此外,针对特殊情况,如单亲家庭的学生,应制订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计划。 7.师资力量薄弱 家校合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一支专业基础知识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其质量关系到合作的效果和教育的质量。在调查中发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无论规模还是业务水平,都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优良师资的缺乏,成了制约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 四、建议与对策 1.强化合作观念,明确职责 家庭和学校要树立家校合作的理念,明确职责,既分工又合作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强合作的计划性、延续性和系统性,努力形成真诚平等、双向互动、同步协调、共同负责的局面。 2.建章立制,构建长效机制 只有建章立制才能构建家校合作的长效机制,才能保障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及监督权,才能从组织和制度上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落实。首先,建议政府教育部门将家校合作作为评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一项重要指标,以评促建,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工作的开展。其次,建议学校建立由校领导挂帅的组织协调机构,负责统筹规划、整合校内资源、在人财物方面提供充分保障。再次,建议引入督导组织,邀请心理专家进行定期指导和监督。 3.以家长学校为阵地,提高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家长学校一方面要帮助家长掌握孩子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要在了解孩子共性的基础上,根据家长遇到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协助家长共同解决问题。此外,可以让有经验的家长分享心理健康教育经验,这样更有说服力,效果会更好。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助人自助”,因此,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关注、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良好意识,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要根据年龄段和教学进展设置适当的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项目,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情境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在自我体验、自我感悟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理念上的认同,进而内化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中去,达到提升自我教育能力的目的。 5.建立心理档案,完善预警系统 学校可以借助专业的心理测评工具开展心理普查,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并随学籍档案一起流动。这样不仅能帮助老师和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而且能对存在心理异常的学生提供帮助,既避免了因问题发现不及时而造成的不良后果,做到防患于未然,又能避免重新收集信息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6.创新沟通途径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家校合作的深入开展迫切需要我们在传统方式的基础上,发挥新媒体优势,积极拓展新渠道,做到与时俱进。如利用家长QQ群、飞信、微信、网络视频等载体为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提供便利的信息渠道。 7.优化师资队伍 优化师资队伍是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就学校而言,现阶段的迫切任务是对教师进行培训,帮助教师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培训结束后通过正规考核或资质评定方可上岗。其次,政府教育部门和心理健康教育协会应出台相关政策和标准,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从业资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称评聘和晋升制度。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l984. [2] 刘衍玲,臧原,张大均.家校合作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7(2). [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中国网,2010-3-1.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021-01 随着中职教育的不断发展,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据调查显示,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呈现出较低的水平,严重影响中职学校学生的生活和成长。传统的德育由于缺乏实效性,很难有明显的效果,因此必须把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两者的互动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为中职学校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新的模式。 1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过程,它能帮助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德育是人类历史上较早出现的教育形式,在学校教育出现之前就已经产生,“德育”一词最早出现在斯宾塞1860年的《教育论》中,20世纪才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得到了一定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对受教育者进行思维、性格、情感的辅导和教育,它能帮助受教育者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自冯特1879年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就得到了长足发展,对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2 中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机制构建的现实意义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也能够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因而,中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构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机制的构建有利于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中职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不符合中职学校教育的发展要求。如很多中职学校没有定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有些中职学校没有对心理健康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中职学校不能一味学习西方的教育模式,而应该把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才能实现对中职学校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引导。 2.2 中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机制的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都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合格的社会人,这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而且两者互动机制的构建符合中职学校学生的成长规律,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机制的构建有利于促进中职学校教育的发展 当前在中职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某些问题:第一,教育者常把学生的认知偏差、过当行为归结为学生的道德品质问题;第二,部分中职学校并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结合的重要性,只是应付了事;第三,部分教育者自身的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学生素质较低。这些严重阻碍了中职学校教育的发展,因而在中职学校构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机制成为当务之急。 3 对中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机制构建的几点建议 3.1 班主任工作是中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机制构建的有效途径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学校中不只存在于学习生活中,还包含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因而班主任或者辅导员就成为中职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载体。这就需要对班主任进行专业培训,培训内容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识别学生情绪的变化、如何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等,还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提高班主任的素质,拓展班主任的视野。 3.2 转变教育观念,寻求多种方式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要让中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机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需要转变教育观念,要以中职学校学生为本,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帮助他们建立完善的人格,并教会他们如何提高心理素质,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这首先要加大中职学校师资力量的培养,要引进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其次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精心设计课程,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和心理辅导,及时给学生应有的温暖。 3.3 扩大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生活的渗透 第一,从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把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制定相应的学校规章制度,让学生感觉到学校在保护学生的利益,要让学生配合学校进行管理;第二,把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校校园文化之中,定期开展思想道德修养课和讲座,经常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如书法比赛、趣味运动会,让学生积极参加,主动参与进去,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 总结 中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机制的构建符合时展的要求,符合科学发展观,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在中职学校中,要加强对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指导老师的培养,要把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寻求多种方式开展中职学校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Abstract:ThearticlediscussedthestatusquoandproblemsexistedinmentalhealtheducationinYunna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andgavesomesuggestionsonwaystoimprovethejob. Keywords: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MentalhealtheducationInvestigationStatusquoStrategiesSuggestions 1.云南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体情况 为全面了解云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促进我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与评估研究课题组认真编制包括领导管理、队伍建设、配套设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等多方面内容的调查问卷,在云南各高职院校中开展了相关调研,2009年9月,课题组召开会议,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全面的了解到云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体情况。 总的来说,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对心理健康教育比较重视,设置了专业机构、解决了必须的工作场地,有一定的经费投入,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基本的条件,多数学校都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运用网络、组织各种活动等渠道积极开展一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很大的成效。但由于各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各学校在机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办公设施的配置、经费的投入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反映出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云南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机构设置不规范,经费投入普遍不足。 调查中我们发现,机构设置不规范和经费不足的情况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多数高职院校虽然都建立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机构设置不规范,有的是独立机构,有的归属学生处,有的隶属社科部,有的归属不明确,有工作任务临时抓差;多数高职院校虽然都建立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并未已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没有设立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项经费没有纳入学校议事日程,导致工作条件,硬件配置非常有限,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2.2专业队伍缺口较大,师资队伍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一支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熟练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际经验,同时有适宜的心理品质——真诚、善良、热情、乐观、自信、坚忍、耐心、宽容、助人、责任感和探索人生的兴趣的高素质的专业队伍。调研中我们看到,目前我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只有12.5%的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师生比达到上级要求,41.7%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由兼职人员完成,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62.5%每年只能接受10学时以上的专业学习培训,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缺口较大,师资队伍学习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队伍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2.3课堂主渠道作用发挥有限,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目前我省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开课形式呈现多样化特点,既有必修课程,也有选修课程和专题讲座,教材使用和课时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具体情况见下表。 总体上看,目前各学校没有形成主体课程、兴趣课程、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群,影响了课堂教学主体作用的发挥,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2.4科研工作重视不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展。 心理健康教育科研的开展是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普遍对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重视不够,缺乏科研的氛围,科研能力、科研成果质量和数量非常有限,科研工作现状与本课院校差距很大。调查显示,58.3%的学校没有把心理健康课题研究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专业人员科研能力亟待提高。 3.云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研究制定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与评估体系。 为了进一步推动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研究制定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与评估体系势在必行,只有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对学校的年度目标责任制的考核中,同时建立奖优罚劣的配套制度,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才会落到实处,才有制度的保障,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会更加规范、更加稳步快速健康的发展。 3.2加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进程。 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基础比较薄弱,与已有二十多年发展历程的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相比差距很大。目前云南一些高职高专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没有专业专职人员,没有专项经费,没有工作场地和必要的条件,工作流于形式,满足于完成上级检查,其工作水平远不能适应和满足广大学生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要促进云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必然选择是走专业化之路,这是进一步规范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是满足高职高专学生健康成才需要的现实要求,也是进一步提高从业教师工作能力和水平的实际需要。 3.3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5555”服务机制。 建立起“5555”工作模式,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工作机制,使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及早预防、及早发现、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具体为:五级塔形工作模式,依次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分中心、班级心理健康委员、宿舍心理健康观察员。五级目标体系,依次为: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困扰疏导、心理障碍咨询、心理危机干预。五级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依次为:寝室—班级—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分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五位一体工作方式,依次为:课堂教学、宣传教育、咨询辅导、治疗控制、危机干预。 3.4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化很强的工作,素质优秀、数量足够、成员稳定的专业队伍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按照要求,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能运用一些基本的心理测量工具,但目前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许多是由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兼任,专职专业人员数量与上级文件要求的师生比差距很大,从业人员专业学习提高的机会也很少。因此加强相关制度建设,把好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入口关、使用关、提高关,按照素质高、业务精、师德好的要求加大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师师资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力度,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专业队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5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渠道,它可以通过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调动自身的心理机能进行自我疏导、自我教育,从而克服心理障碍、改善心理行为,提升心理品质,因此,课堂教学是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目前云省高职院校中只有37.5%的学校以必修课的方式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在教材的使用,课时的安排上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形成包主干课程和兴趣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群。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利用案例教学,通过各种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的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意义重大。 3.6加强科研工作,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渠道。 目前云南省高职院中58.3%的学校没有把心理健康课题研究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普遍存在科研学术氛围不浓的情况,各级有关部门和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要把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列入科研计划中,加大支持力度,采取各种办法激励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申报各种级别的科研课题,探索日常教育与管理的新思路、总结好的经验,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研究,把科研、教研和实际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以科研和教研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建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04年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并结合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包自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进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2]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1.近年来,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1.1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研究 一些省市的学校都开展陆续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内容与形式各具特色: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设适合学生需要的心理学课程,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活动等。[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涉及的理论问题主要有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原则和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等;联系实际开展的研究主要有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途径与课程设计等问题;国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2] 1.2开展和加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和学术交流与研讨 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问题目前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引进心理学或相关系科毕业生。二是对拟从事此项工作的教师进行短期培训。[2]另外为了加强学术交流与研讨,一些省市都相继成立了地区性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术组织。1994年4月,由全国23个单位发起,在湖南岳阳市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心理辅导与教育学术研讨会”,并成立了全国的学校心理辅导与教育的联络组织——全国心理辅导与教育研究会,首次实现了国内各地区的联合。[2] 以上简要介绍了近年来我国(主要是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虽然从以上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它毕竟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在教育法规,教育目标,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师对伍建设,教育评价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这些问题主要是 2.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法规和教育规范问题 政策法规不完善存在于五个方面:1)办学没有制订有关经费政策,如各级心理教育指导中心缺乏相应的办公经费。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编制只有原则上的意见,未有政策性规定和很好的落实。3)教育部门未有设立相应的“心理教育”教师职称系列,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4)如何合理客观地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均没有政策规定,没有教学工作量就没有奖金,也影响评职称。5)许多地区的中小学校心理教育的开展仅凭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主观认识和意志支配,领导和教师重视的地区学校就开展的好,否则就开展得差。开不开展心理键康教育,开展到什么程度,班主任不懂或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该负什么责任等等这些问题,均没有相关的政策规定。[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规范不完善体现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有许多问题尚未界定和规范。例如: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结构是什么?不同年龄的学生,心理健康的过程和衡量标准有何不同?教育要达到什么水平等。[1]2)教师水平规范,教师水平包括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1]3)教育同步性问题没有规范好,学生心理教育如何与社会、家庭教育同步。 2.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的衔接和教育方法问题 在教育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中学和小学,甚至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重复,教育程度相近,教育形式雷同的问题。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老师讲授心理健康教育时,还是以说教、灌输的方法,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心理学的知识来讲授,并举行考试,没有把它用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辅导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很多学校的心理教育的途径只通过课堂,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形同虚设,更没有注重通过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活动,没有同家庭——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2.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评估的问题 心理健康除了要有专职的教师和心理辅导员外,更要全校上下,从领导,行政人员,其它各学科的教师都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知识,全校形成心理健康的氛围。但从目前来看,除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外,其它领导、教师都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特别是其它各学科的教师,只专注本学科的教学,没有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 国家、学校只重视智育方面的评估,比如追求升学率和成绩,却没有落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工作,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不被重视,教育效果差。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虽然国家现在号召应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但很多学校的评优,教师工作的评比还是以学生的升学率、成绩来评定;二,国家虽强调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却没有明文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中小学)的编制和提高他们的待遇;三,人民大众甚至一些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有误解,认为教育对象应是那些有心理疾病的人。综合以上原因,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还不够重视,实效性差,产生的问题也比较多。 3.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搞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笔者根据以上的问题和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七点措施建议 3.1落实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法规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尽快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学校也要创造条件,逐步解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例如: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费用纳入学校的教育经费计划,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1]2)中小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编制纳入学校教师编制,切实解决心理教师的人员编制问题。[1]3)要开设心理专业职称系列,切实解决心理教师在职称评定中的归口问题。[1]4)心理教师的健康教育工作大多是课余课后的工作,因此,要考虑工作的特殊性,要制定相应的规定,将心理教育工作纳入教学工作量,切实解决咨询人员的工作量和奖金待遇问题。[1]5)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像其他文化课一样,有明文规定,一定要开展,不能可有可无,不能凭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主观认识和意志支配,总之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程度,领导,老师在这项工作中应负的相关责任都要有相关的政策规定。 3.2要逐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的教育规范 要逐步完善的教育规范问题有: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例如上文提到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结构是什么?不同年龄的学生,心理健康的构成和衡量标准有何不同?教育要达到什么水平等。只有把这些问题规范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及其工作评估才能有效地把握,才能做到科学性和规范性。2)要规范好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问题和教师心理健康的问题,前者关系到能否具备教师资格问题,后者关系到教师是否具备教育能力问题,这两方面规范好才能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育的效果。[1]3)要规范好教育同步性的问题。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社会同步,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3.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要进行有效地衔接 学校应该根据小学、中学、大学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教育的规律,有针对性制定各个阶段教育的目标、内容,避免重复教育,也避免前一阶段的目标,内容制定不好,影响后一阶段的教育。总之,心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也要像其它的文化课一样进行有效衔接。 3.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方法应避免简单的说教,而应采取多种形式,比如体验式的教学方法 首先应该明确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用来传授心理学知识,并无考试目的。它的主要目的是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上,不能通过简单地说教灌输,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的内容而设计,教学方法应多种多样。这里笔者着重介绍一种“体验式”教学方法,体验式的教学方法能增强学生的切身感受,“体验性教学是指教师依据内容而设计某些教学活动形式和活动环节,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体验感受,从而使学生获得身心收益。”[1]“体验感受”活动如设计得好,往往能起到讲授教学方法无法达到的效果。如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讲授教学很难培养,若设计跨越河岸,跳过山坎障碍等野外教学活动,让学生去实践体验,锻炼意志,教学效果将会更好。[1]另外还有角色扮演、小品表演等。 3.5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途径应多种多样,增强实效性 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途径大部分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教育途径缺乏多样化和实效性。下面笔者简要介绍几种教育途径以及如何增强它的实效性:1)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不能形同虚设,而应真正起到咨询的效果,据笔者调查了解,很多同学由于各种原因不敢前去咨询,因此,咨询不能单采取面对面的咨询形式,而应采取多种形式,如通信咨询,电话咨询等。另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开设团体性咨询和各种心理辅导活动。2)网络辅导。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站,但网络都缺乏师生的互动交流。据笔者调查了解,很多学生都表示网站一般都是以学生单方面学习为主,而没有老师的参与,这样很难吸引他们去学习,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问题也不能及时得到解答,学习效果差。因此,笔者建议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应该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参与,实现师生互动交流,这样才能有教育效果。比如应设有网络心理教育qq,网络心理信箱。心理教育的教师在网上跟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对其进行辅导。另外,网络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只采取文字教育,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比如有教育意义的电影,优美的音乐,游戏竟猜等吸引学生。3开展课外的体验式的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限于课堂的实践活动,要注重通过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比如,中央电视台所举办的“”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应该鼓励有条件的大学生参加此类活动。另外还可以组织参观养老院,孤儿院,博物馆,开展野外训练等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4)开展讲座。目前学校一般是请专家,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来开展讲座,讲授关于升学就业,心理疾病的预防等。笔者建议除了聘请专家,教师开展讲座外,还可聘请社会各行各业的人士,聘请“正面人物”,比如像张海迪;也可以聘请“反面人物”,但已改过错误的人,通过他们讲述他们自身的经历,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为这些普通人的生活最接近学生自己的生活,学生易受到感染,触动最深,体会最深。5)校园广播。一般学校的校园广播是在学生中午、晚上放学时播放,校园广播的听众是全校师生,因此影响力也较大。校园广播除了播放一些时事新闻,轻松的音乐外,在校园广播中也应该穿插着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分时间段地播放一些心理健康的常识,甚至对学生来信提出的困惑给予解答,这就需有校园广播站也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来指导、监督。6)校园环境。目前大部分学校环境建设只重视“硬件”措施,如教学楼建设,图书馆建设等,忽略了利用校园环境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利用校园环境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设“校园心理墙报”,加强校园的绿化建设,让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环境是一门隐性的教育课程,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潜移默化的。7)各课教学要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其他文化课的老师应该有“心育”的理念,在授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如语文课就包含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锻炼意志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有许多教育途径等着我们去探索,但有一点必须明确的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和家庭、社会同步,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比如,学校应建立家长访问日,及时向家长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社会应重视和支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教育的场所、资金等。电视台应有意识地播放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的节目、影片等。 3.6要加强对学校的领导,行政人员,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 目前除了有心理健康教育毕业的老师外,其他教育工作者都是针对政策法规来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因此他们中有部分人不懂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甚至本身的心理素质不高,所以有必要加强对全体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不仅提高了他们自身的心理素质,也使他们不同程度地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转变他们的观念,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自觉地投入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对于通过培训而获得证书同时也在实际工作中作出成绩的教育工作者,教育部门要提高他们的待遇。 3.7要大力加强作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工作 通过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可以检验教育的效果,督促学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评估效果好的学校,要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奖励;对于评估效果差的学校,要帮助其找出原因,搞好心理健康教育。 (注:除非有特别的说明,本文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小学、中学、大学) 参考文献: [1]吴发科编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做与管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2]陈家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 [3]樊富珉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1.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