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经的理由:关于太阳能,老师上课的时候告诉我们一大堆:是清洁能源了,是可再生能源了,是新能源了,适合在西北了,等等等等。老师什么时候告诉我们太阳能电站会误伤途径飞鸟?再说了,做为个鸟,你咋就不好好飞呢?非要过去照镜子吗,照也就是个鸟样,还是只被烤焦的鸟样。
答案:1.A 2.C 3.D
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图2所示。读图2,完成4~6题。
图2
4.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A.河流 B.聚落
C.耕地 D.地形
5.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A.线路过长 B.距城镇过远
C.易受洪水威胁 D.工程量过大
6.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A.地形分布 B.绿洲分布
C.河流分布 D.沙漠分布
不正经的理由:课本上告诉我们说,交通站点要方便旅客出行,跟主要干线相联系;还告诉我们说交通点和线会影响城市发展方向,影响城市地域形态,城市会向交通便利的地方延伸和发展。还信誓旦旦的以扬州为例来讲。怎么样,高考题偏就不信这个邪,你看这铁路修了多少年了,城市有向铁路的方向发展吗?
答案:1.D 2.B 3.B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表1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7~9题。
表1
年 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植株数量
灌木植物
1
1.00
1.00
1.00
1.00
草本植物
1
1.18
1.20
1.21
1.23
地上生物量
灌木植物
1
1.09
1.10
1.12
1.11
草本植物
1
1.47
1.55
1.52
1.53
地下生物量
灌木植物
1
1.01
0.99
0.98
0.97
草本植物
1
1.21
1.29
1.42
1.58
7.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8.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
9.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不正经的理由:高考题其实特别喜欢考过程,而且过程都不正经,都是委婉曲折,妖娆多姿;都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结果解决问题的时候又出现了新问题。比如第一组题,缺电,是发现问题;建太阳能电站,是解决问题;干扰飞鸟是出现了新问题。第二组题,交通不便,是发现问题;建铁路,是解决问题;离城镇远,是出现的新问题。这一组题呢,在过程中也有两个小变化,先是灌木植物地下生物量先增后减;然后,灌木植物的地上生物量也由增到减。这一先一后生物量增减的曲折的变化过程,就是考试的重点。
答案:1.A 2.D 3.D
图3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3,完成10~11题。
图3
10.图4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图4
A.① B.② C.③ D.④
11.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A.1910~1930年 B.1930~1950年
C.1950~1970年 D.1970~1990年
不正经的理由:这组题的不正经在于计算过程。给的是移民人数和移民占总人口的比例,非让求总人口的变化特征,而且还要求自然增长的数量。这弯拐这么大,让我们这帮文科的小姑娘们怎么活啊。没有点儿数学思维,还真就没有办法做地理题啦。地理考不好,不是怨语文没学好,就是怨数学没学好,有时候还是理化没学好。
答案:1.A 2.C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新课标Ⅰ卷)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图1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1~3题。
1.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A.为植物提供养分
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
2. 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A. 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
B. 种植土层和砂层
C. 砂层和砾石层
D. 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
3. 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A. 提供园林观赏景观
B. 保护生物多样性
C. 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D. 调节局地小气候
不正经的理由: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变强,我们也就不断的把自然环境改造成人类环境。突然有一天,我们觉得这样不对,或者不舒服,然后再极力把人类环境模仿成类自然环境。早知现在,又何必当初。雨水花园就是这样。对于城市中绿地的建设,我们先是把绿地建的高于地面,然后又开始建浅凹绿地。不过,我想的深入了一点儿,净化后的雨水可以作为厕所用水,你能从图中看出是怎么做为厕所用水的吗?是在树坑里……
答案:1.D 2.B 3.C
甘德国际机场(图2)曾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枢纽之一,当时几乎所有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都要经停该机场补充燃料。如今,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不再需要经停此地。据此完成4~6题。
4. 导致甘德国际机场成为世界上最繁忙机场的主要因素是
A. 位置 B. 经济
C. 地形 D. 人口
5. 甘德国际机场失去国际航空枢纽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A. 地区经济发展缓慢
B. 横跨北大西洋航班减少
C. 飞机飞行成本降低
D. 飞机制造技术进步
6. 一架从甘德机场起飞的飞机以650千米/小时的速度飞行,1小时候后该飞机的纬度位置可能为
A. 66.5°N B. 60°N
C. 53°N D. 40°N
不正经的理由: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昔日为大哥,今天成小弟,但江湖上仍然流传着大哥的传说,高考试题也未曾忘记你。区位因素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李嘉诚几十年来地段地段还是地段的金科玉律,早已让位于技术进步带来的变革。而技术变革带来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近年来也成为高考试题当中的热门试题。
答案:1.A 2.D 3.C
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图3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据此完成7~9题。
7.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8.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
A.葫芦岛 B.秦皇岛
C.大连 D.烟台
9.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A.资源量不足 B.破坏环境
C.成本过高 D.市场需求不足
不正经的理由:单位面积海冰资源丰富是不是就是要海冰厚呢?第一个题考哪儿海冰厚,第二个题换个问法考哪儿海冰厚,这样很有意思吗?这是多没题出才想出这一辙啊。
答案:1.B 2.A 3.C
图4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4,完成10~11题。
10.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11.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不正经的理由:这又是引领教学的一组题,这组题出来后引出来不少模仿的模拟题。水深2米的位置居然一直在变化,而这个变化居然能推断出这么多的过程和结论,真是够不正经。
答案:1.D 2.B
2016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新课标Ⅰ卷)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据此完成1—3题。
1.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佛山瓷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市场广阔 B.原材料充足
C.劳动力素质高 D.国家政策倾斜
2.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
A.产业结构调整 B.原产料枯竭
C.市场需求减小 D. 企业竞争加剧
3.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A.资金充足 B.劳动力成本低
C.产业基础好 D.交通运输便捷
不正经的理由:一个产业,三天两头的瞎折腾,跟学生选科似的,今天根据自己的意见,选了一种组合,明天又根据老师的意见,换了一种组合,后天又根据家里的意见,再换一种组合。但是,折腾还是有折腾的理由的,不折腾,尤其是不瞎折腾,是正确的,但并不是不变化。穷则变,变则通。
答案:1.D 2.A 3.C
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据此完成4—6题。
4.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
A.服务种类 B.服务等级
C.服务范围 D.服务人口
5. 兰斯塔德空姐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
A.技术创新 B.空间集聚
C.市场拓展 D.产品升级
6. 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
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
B.降低人口密度
C.促进城市竞争
D.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不正经的理由:我们课本上讲的城市的空间结构从里向外依次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郊区。而兰斯这厮却完全和课本上的反了,变成了郊区在内城市在外的绿心城市,完全打乱了我们的认知。
答案:1.A 2.B 3.D
这一组题曾经根据题意自己画了个示意图,见链接:解题技巧:学会画图,辅助解题。这两天看《城市化》的纪录片,发现里面也有一个图,很是相像。就是下图:
没事给学生看点纪录片,还是很有好处的。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1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7—9题
7.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 反复进退
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不正经的理由:又是考的沿海地带海岸线的进退问题。高考题的不正经之处就在于一个知识盲点会连续考察,当然,材料会变的面目全非,酒还是那瓶老酒,装酒的瓶子早已不是那个瓶子,去年是用海里水深两米到岸上一固定点的距离考,今年是用陆上的贝壳堤到海边的距离变化考。你觉得这个是耐克,那个是李宁,没准他们的加工工厂是一家,只是出厂时贴了不同的标。
答案:1.C 2.B 3.D
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图2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10~11题。
10.磷高累积区是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11.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米处
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
不正经的理由:从城市绿心到贝壳堤再到高山磷累积区,哪个是课本上学过的东西,真是地理考的是理化,理化考的是数学。这就是综合能力的考察吧。
答案:1.A 2.C
以上试题是不是都很不正经,但这正是高考命题的规律,这才是能力的考察,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试题,越多越好。
以上来源:老丁侃地理+678地理工作室
2018的高考已经远去,但是留下的启示甚至是争议非常值得我们研究。这对于我们去伪成真,准确领会顶层高考设计的理念,特别是如何把握高考试题对我们日常教学和备考过程的导向和指示意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今天斧头老师把今年被师生吐槽最多的全国3卷37题进行一番个人视角的解析。下面的解析没有经过任何权威专家的认证,纯属个人视角,意在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36.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 分)
图 9 为春季 T 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1)指出控制图示区域的两个气压系统及位置关系。(4 分)
(2)T 时刻该区域的锋面数量发生了变化。推测 T 时刻前该区域锋面的数量,并分别说明锋面形成的原因。(8 分)
(3) 预测 P 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8 分)
(4) 说明该区域春季天气系统活跃的原因。(4 分)
(1)指出控制图示区域的两个气压系统及位置关系。(4 分)
这题的解答没有什么难度。直接答出:图示区域一个高压系统,一个低压系统。高压系统在低压系统西北(或者低压系统在高压系统东南)即可。
答案:(1)高压(1 分);低压(1 分);高压位于低压西北(2 分)。
(2)T 时刻该区域的锋面数量发生了变化。推测 T 时刻前该区域锋面的数量,并分别说明锋面形成的原因。(8 分)
这一题就设下了“美丽的陷阱”。这也决定了99%的考生本小题得分几乎为零。这个陷阱就是“992.5”这个数字的位置将图中的冷锋遮盖了一小段.
这样图中看起来就有2条冷锋1条暖锋,就有了3条锋面。再结合“图 9 为春季 T 时刻”和“T 时刻该区域的锋面数量发生了变化”这两条信息,考生基本都确定T时刻之前只有存在于锋面气旋东西两侧的2条锋面。我只想替考生向命题老师说一声:老师,您真拿我们当人才了。那个“992.5”就不能移动到另一个位置吗?
以上来源星球地理
关于2016全国I卷高考地理第一题的疑问
我们先来看一下题目
图1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统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
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这是网上给出的答案和解析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提到,“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拍摄日期为3月25日。这个日期新叶发芽,说明此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故植被为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排除B.常绿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独有的植被,我国无此气候分布,排除C.针叶林分布于较高纬度,不合题意,排除D.
【点评】该题通过细节考察我国气候和自然带的分布,只要抓住材料中3月25日植物长新叶,即可轻松得到答案。
我的疑问:
1、题设里提到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统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这里的常绿灌木该如何定义?
大叶黄杨?
大叶黄杨喜光,稍耐阴,有一定耐寒力,在淮河流域可露地自然越冬,华北地区需保护越冬,在东北和西北的大部分地区均作盆栽。对土壤要求不严,在微酸、微碱土壤中均能生长,在肥沃和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长迅速,分枝也多。
地理上这样划分自然带
这个有关部门为什么要在落叶阔叶林地区栽种常绿灌木?
2、常绿阔叶林有没有落叶现象?
先看一则新闻
春天,别人在赏花的时候,广州人竟然在看落叶!不信你看……
3月,春暖花开,正是赏花的好时节,可是广州人却在赏树叶!对的,你没看错,在赏树叶!
为什么南方的树春天才落叶?
南方气候湿润温暖,树木四季常青。秋天叶子不会像北方那样因为枯黄落掉,只有到春天的,新叶芽长出后才会把老的叶子顶落掉,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在南方会看到春天落叶子的景象。
3、北方2017年3月25日是农历二月廿八,
北京的气温较冷
应该达不到新叶呼之欲出的地步。
当然这个城市不一定是北京,也许这个北方城市比较偏南一点,那个树也不是大叶榕,反正可以找到很多理由支持落叶阔叶林,但是常绿阔叶林就这么排除掉总是感觉有点突兀。剩下的请大家讨论。
关于2016全国I卷高考地理第二题的疑问
昨天写了个第一题的疑问,大家讨论的比较热闹
今天我们讨论第二题(按照这个节奏是不是要把出题老师气坏了?)
先看题目
图1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统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
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差异 D.行政管辖不同
网上给出的答案是D
是这样解析的:绿化隔离带两侧自然条件完全相同,景观不同只可能是人类活动造成。根据生活常识,可能是因为行政管辖不同,不同的园林部门对绿化隔离带的维护工作质量不同。两侧用地类型相同,均为绿化用地,排除A.居民爱好并不能影响公共植被的种类,排除B.按常识推测,道路两侧不可能规划不同的植被。而且材料中提到,数年前两侧植被类型相同,排除C.
【点评】该题结合生活常识考察影响景观类型的因素,颇具新意。仔细阅读选项,联系生活实际,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我的疑问:
很多老师说可以考虑用地类型。
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是根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划分的,是反映土地用途、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基本地域单位。是人类在改造利用土地进行生产和建设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具有不同利用方向和特点的土地利用类别。
从照片可以看出
左图接近居住区,右图接近工业区
左图明显是一侧的绿化带,右图明显是道路中间的绿化带,难道任其长高不也是为了更好的防止夜间的迎面车道灯光与隔离效果吗?那这么可不可以也理解为景观规划问题?
绿化带的分隔交通,具有安全功能。绿化带具有美化城市的作用,消除司机视觉上的疲劳,种植乔木绿化带还可以改变道路的空间尺度,使道路空间具有良好的宽高比。此外,还有净化环境作用,能滞尘,减弱噪声,吸收有害气体,释放氧气。
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这不是在景观规划上故意为之?
根据生活常识,可能是因为行政管辖不同,不同的园林部门对绿化隔离带的维护工作质量不同。同一个城市会有不同的园林部门?同一个城市各个区的绿化管理不一致?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就是政府不作为?疏于管理?
有的老师这么点评:
全国一卷几乎每一组题都有争议,而且第一组涉及政治问题,这么重要的国考谈政府不作为,不应该,应该是积极向上的主题。
当然崔老师的点评更具特色:
【小议全国文综1卷地理选择题的文学性和思想性】第一组选择题材料里有一句“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让考生联想到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句子。这分明是在刻划寒冬已去,绿回大地的早春景致嘛,当地有鲜明的草木荣枯的四季变化啊。于是考生在第1题就会把眼光投射到四个选项中的B选项落叶阔叶林上。正确! 本题材料中的干扰性信息是“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结合我囯东部某城市这一空间定位,考生很容易误判为A选项常绿阔叶林,这是非常可惜的。另外我囯东部这个位置也容易让考生狭隘理解成东南地区,从而加大对植被为常绿林的误解。 本题信息量颇多,“同一标准”在绿化隔离带上种植常绿灌木,说明城市管理者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等不切实际的执政思维根深蒂固。“一侧修剪整齐,而另一侧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又凸显了城市绿化过程中有种无管的尴尬局面,管理者无能为力不思进取的懒政行为。这导致考生在第2题的选择上会直接选择D项:行政管辖不同。正确! 这就不得不让人想起《人民的名义》中李达康书记为什么要撤掉光明区区长孙连城了吧! 真心跪了~全国卷地理题,你上演了一出以德立意以文会考的好戏啊!漂亮!
我的思考:
高考考的这些,我们高三的学生都不会回来听老师讲评了。
因为老师没有官方答案和解析
甚至连个高考卷word版都没有(国家考试中心为什么不给提供一份?)
把题目讲给高二的学生听
孩子们的疑问是这个题是地理题么?
我们高中3年,天天备考
到最后考的问题和我们复习的基本上无关
全都靠现场发挥,随机应变
那我们之前的训练岂不是自己折腾自己?
记得有个专家说过
目前所有的高考辅导书都是超纲的
高考不用备考
也许这是真的
我们没有过程性评价
也不知道真实的地理环境
主要靠自己的主观臆测
我们没办法具体研究为什么
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
可能根本原因是园林护卫工老家生二胎,
吃喜酒去了,
还没有整理到这个街道。
那些年老师讲解文综题,最怕的就是老师硬是把一道题讲通,结果一看参考答案又不是这么回事,想想就好心塞…你见过最鬼畜的文综题是什么?
关于2016全国I卷高考地理第四题的疑问
有老师说
不要质疑了,往前看吧
我感觉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不如摆出来大家讨论
(就像芈月传里的四方馆)
看题
德国海德堡某印刷机公司创始人及其合作者设计了轮转式印刷机,开创了现代印刷业的先河。至1930年,海德堡已成立了6家大的印刷机公司。同时,造纸,油墨和制版企业也先后在海德堡集聚。产业集聚、挑剔的国内客户以及人力成本高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不断刺激海德堡印刷机技术革新。据此完成4—5题。
4.造纸、油墨和制版企业在海德堡集聚,可以节省
A.市场营销成本 B.原料成本 C.劳动力成本 D.设备成本
网上的答案:A
是这样解析的:造纸、油墨和制版企业等相关产业在海德堡集聚的是为了利用海德堡的区位优势。而没有材料表明海德堡的原料和设备成本较低,材料里提到海德堡人力成本高,故排除B、C、D.大量相关产业集聚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利用共同的市场,故选A.
问题:
我们中学讲了工业集聚:
工业集聚:
优点:可以加强企业间信息的交流与合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了生产建设的投资;有利于生产效益与利润的提高,从而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取得规模效益。
缺点:就是工业的集聚会使得当地的污染加重,不利于环境的保护、住房紧张,交通拥挤。
区位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的联系。生产活动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实际是综合了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要素的结果。要分析生产活动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就要从作用于生产活动和城市的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着手即分析区位条件。
再看看“工业区位”的概念
工业区位 工业区位指工业所在的地区和位置。
影响工业区位的成本因素较多,各项成本因素对不同行业的区位吸引力不同。成本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有以下几种情况:
按教材上说印刷厂是市场导向型,那么造纸厂是哪种导向型工业呢?对于哪个指向型要看造纸厂的类别。市场指向型是以市场为基础的,比如卫生纸、尿布湿等生活用纸以满足城市消费需求的纸厂,建设在城市可以及时搜集市场对产品质量和性能的反馈信息,这对于更新换代迅速的产品很重要。原料指向型当然是以木材纤维或非木材纤维为原料的大型制浆造纸厂,生产过程中,从原料到成品的失重程度大,而且运输和贮藏过程中泡载系数大、费用高、损失大,靠近原料产地建厂更为经济。
那么为什么题目中的造纸厂要和印刷厂集聚?
回到题目:
造纸、油墨和制版企业在海德堡集聚,可以节省市场营销成本?
市场营销是在创造、沟通、传播和交换产品中,为顾客、客户、合作伙伴以及整个社会带来经济价值的活动、过程和体系。主要是指营销人员针对市场开展经营活动、销售行为的过程。
我们中学从来没有讲过市场营销成本。
市场和市场营销是一个概念么?
你考了一个我们中学没有接触的新概念,还没有任何的说明,这样合适么?
我讲的你都不考,你考的教材上都没讲过。
请问:高考命题为什么不让中学老师为主体参与?
关于2018全国I卷高考地理第4题的疑问
引子:
我习惯每年疑问一下高考卷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
只是想告诉大家
不要一味的评价高考试题有多棒
需要不同的声音
看题目:
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图1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4-5题。
4.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
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5 该直辖市是
A 北京市 B 天津市 C 上海市 D 重庆市
官方答案:4C 5D
他人解析:
本题时代感强,经济的发展引发了人口迁移,是学生熟悉的情景。直辖市的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都平稳增长,但两者的差基本没变。注意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户籍人口中外出半年以上的人口-离开户籍地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户口待定人口。这说明人口净迁出,即外出人口多于外来人口,老年人口上升???
自然增长率也应下降,常住低于户籍可以看出该地外出人员多,人口流入少,故A错,老年人口图中无法得出???
常住人口增长率高于户籍人口说明劳动力需求在增加,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与同期平均总人口数之比,这里没有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所以D无法得出。
这道题目看下来没什么问题吧?
有问题!
B选项
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能不能从图中得出?
还是老年人口上升?
回到原本的地理问题
什么是务工人员?
外来务工人员通常指的是外地来本地城市打工的人员,和农民工含义相近。一般泛指建筑行业,搬运行业等等技术含量低,体力劳动为主的从业人员。
与“脑力劳动”、“生理力劳动”相对。体力劳动是劳动者以运动系统为主要运动器官的劳动。脑力劳动是劳动者以大脑神经系统为主要运动器官的劳动。生理力劳动是劳动者以除运动系统及大脑神经系统以外的其它生理器官为主要运动器官的劳动。 以生产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为主的农民、工人等的劳动属于体力劳动。 我国长期把劳动与体力劳动划等号。
劳动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劳动力指全部人口。狭义上的劳动力则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在实际统计中,考虑劳动年龄和劳动能力两个因素的指标有劳动年龄人口和社会劳动力资源总数。
劳动年龄人口是社会总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的人口。在人的寿命期中,儿童阶段由于身体发育很不成熟,不具有劳动能力;在老年阶段,由于身体逐渐衰老而丧失了劳动能力。因此,人体只有在一定年龄阶段才具有劳动能力,从事各种社会劳动,成为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的年龄会由于地理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而有差别。
各个国家由于劳动年龄人口条件不同,人口健康水平...劳动年龄人口与经济活动人口不同,经济活动人口是指总人口中实际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报酬的人口,它的划分以是否在业为依据,未达到或已超过劳动年龄但仍从事劳动的·。
国际上一般把15~64岁列为劳动年龄人口,我国规定男子16岁~60周岁,女子为16岁~55周岁,这部分人口被视为劳动年龄人口。
在人口方面,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正在下降。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2015年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总数减少487万,至9.1096亿,在全国总人口中占比由2014年末的67%进一步降至66.3%。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
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我们再说这个高考题
由图可知,重庆人口净迁出,迁出的大部分都是劳动力,老年人数量会增加,问题是:A线长度大于B线长度,常住人口增长率高于户籍人口的增长率,说明劳动力需求在增加没有问题,劳动力增加了,能不能说明劳动力逐渐回归,重庆老年人口比例(注意不是数量)逐年下降,我认为是可以的。
什么意思?
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没毛病。
那实际情况呢?
抗战期间,大量人口内迁,迁至重庆地区的达100万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市区人口突破百万。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时,人口已达至125万余人。抗战胜利后,随着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大量工矿企业、机关学校迁离,重庆人口规模逐步萎缩。但人口仍保持在百万以上,成为当时全国第七大城市。
2017年,全市常住人口3075.16万人,比2016年增加26.7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970.68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08%,比2016年提高1.48%。全年外出市外人口482.31万人,市外外来人口167.65万人。
补充问题:
重庆怎么那么多人?
截至2017年12月31日,重庆辖26个区、8个县、4个自治县;204个街道、611个镇、193个乡、14个民族乡。政府驻渝中区人民路232号
其实重庆九城区:渝中,渝北,巴南,大渡口,沙坪坝,南岸,九龙坡,江北,北碚
面积:5472.68k㎡ 人口851.8万
重庆的人口变化可以作为另外一个专题讨论,希望大家继续讨论,
理越辩越明
道越论越清
后记:
网友这么评价:
关于2018全国I卷高考地理第37题疑问
先看题目
37.(2018·新课标Ⅰ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什么是地貌特点?
中学老师这么讲:
对地形特征的描述:
地形组成、地势特点、海拔地势、地势及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分布;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重要地形剖面图特征。
你看标准答案
地势平坦、开阔
基本上就是缺斤少两的感觉
什么是气候特点?
中学老师这么讲:
对气候特征的描述:
分析某地气候特点,应结合该地地理纬度,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阴、阳坡,距离海洋远近等进行综合分析。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入手。
你看标准答案
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这次写的不完整很随意是小事
就科学层面简直就是胡说八道了
有人给出这样的解析
该题以乌裕尔河的变迁过程,扎龙湿地的发展特点为背景,暗含热点国家生态文明的考查,属于生态环境问题。整体考查自然地理,如第(1)问实际上考查影响湿地形成的条件。
湿地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从地表积水条件(降水、河流等)和排水不畅(蒸发、地形、冻土等)方面分析。据图可知,扎龙湿地地处松嫩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排水不畅;据材料可知,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说明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中学教师的疑问
嫩江流域干旱吗?
不是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区么?
降水量至少有400毫米以上
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谁说蒸发量大?
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是错误答案,这么大个湿地区,气候应该不干旱,而且这里气温又不高,为何蒸发量较大?既然气候比较干旱,蒸发量很大。扎龙湿地为何没干涸?
扎龙的真正成因是扎龙湿地位于黑龙江省西部,为乌裕尔河下游尾闾湖形成的苇草湖沼.齐齐哈尔-大庆沙地由北西走向的纵向沙垄和低洼盐碱带组成,与科尔沁沙地一起构成了一个NE向展布的沙带,可能主要形成于末次冰期时期.其后嫩江进入沙地,对沙地进行改造,在扎龙地区留下众多牛轭湖.后期由于构造抬升嫩江河道西迁,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其尾闾湖最后演化成为现在的扎龙湿地.因此扎龙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为:风成沙地形成→嫩江改造、破坏沙地→嫩江西迁、乌裕尔河分流→扎龙尾闾湖形成→扎龙尾闾湖退化、湿地形成.因此扎龙湿地与连环湖是在风成沙丘上形成的沼泽地,风尘沙丘不代表当地气候干旱。
今天重新思考一个话题
11个选择题2个大题1个选考题
真的能够测出学生的地理素养么?
本文综合了多家自媒体,一并致谢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