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动起来 学生强起来——兰州市城关区校园阳光体育发展综述
如何让中小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这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从2003年探索开展大课间,到2012年确定学校阳光体育发展思路,实施让学生喜爱的校园特色体育,再到2020年实现特色体育在全区中小学的全覆盖,兰州市城关区的教育工作者用多年“接力跑”,努力书写让群众满意的答案。
“如今,全区每个中小学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体育项目,学生在毕业时至少能熟练掌握一至两门体育技能,孩子们的身体素质正在得到全面提升。”谈及全区学校开展特色体育取得的成效,城关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晒”出了成绩单。
金塔路小学学生的武术表演。
因势利导 让校园体育不再边缘
金塔路小学的武术、东站小学的舞龙舞狮、畅家巷小学的排球、水车园小学民勤街分校的跳跳球、飞天小学的花样跳绳……如今,走进城关区每一个学校,透过学生们欢笑的脸庞,是各种正在蓬勃开展的特色体育项目。
靓丽成绩的取得并不能一蹴而就。10多年前,特色体育在城关区的校园里还是一片空白,甚至传统体育课程也被边缘化。
“当时,许多学校的体育项目还长期停留在‘一个口哨两个球’局面,形式十分单一。各个学校,文化课挤占体育课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身体素质普遍比较差。有的初中,一个800米跑完,学生就能趴倒一大片。”城关区教育局教育科体育专干俞伟国回忆说。
重文化课成绩,轻体育锻炼,这是当时的突出问题。也正是在那一时期,学生近视率、肥胖率逐年上升,体能、耐受力、柔韧性等体质健康指标持续下降,成为社会关切的热点。
为了让青少年有一个健康的体魄,2003年,城关区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对课间操的改革,在全区中小学全面推行大课间活动。
“所谓大课间,就是将课间操的时间延长,以学校为单位,开展以‘眼保健操+自主活动+国颁操+自编操+队列’五大板块构成的大课间锻炼模式。”俞伟国说。
大课间的推广,为城关区特色体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许多学校自主开发了一系列体育项目,从而使全区校园体育项目逐步变得多样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从根本上扭转学校体育的落后状况,城关区教育部门提出了创建“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校园阳光体育新格局的思路,努力使城关区的校园体育达到国内前列、省内一流,城关区校园体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正宁路小学学生表演皮筋操。
因地制宜 让学校创办特色体育
走进正宁路小学时,学校正举办一场皮筋操汇报表演。
迎着清晨的阳光,操场上,252名小学生身着亮丽的表演服,表演着学校精心编排的皮筋操。操场一侧,是几十名专程前来观摩的学生家长。
看到孩子们踩着音乐节拍,用一根根皮筋跳出各种花样,家长们十分兴奋,纷纷拿着手机一阵猛拍。“学校重视体育锻炼,孩子平时仰卧起坐、跳绳都不错,但没想跳绳也这么好。”五年级学生家长孙长芳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正宁路小学位于城市繁荣地段的居民区,操场不大,只有2500平方米。“皮筋操对场所要求不高,比较适合操场小的学校。除了皮筋操,这几年,正宁路小学根据自身实际,还开发了棒垒球等适宜学校开展的特色体育项目。”校长颜平鲁说。
改革开放之后,城关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一度牺牲了学校硬件建设,导致许多学校的操场十分有限,不具备开展对场地要求高的体育项目。因此,构建因地制宜、因校而异的“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阳光体育格局,对城关区发展校园体育尤为重要。
“推动校园体育实现‘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就是要让各个学校根据自身校园实际和校园文化,找到适合自身的体育发展之路,使阳光体育运动更加丰富多彩,形成学校、年级和班级特色。”城关区教师发展中心体育教研员杨帆说。
目前,城关区已初步形成以篮球、排球、足球、武术、乒乓球等传统体育项目为龙头,校园冰壶、旱地曲棍球、独轮车、三门球等新兴体育项目和舞龙舞狮、太平鼓、腰鼓、毽球、花式跳绳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为两翼,以跳跳球、呼啦圈、趣味田径、软式棒垒球等项目为补充的校园阳光体育新格局。全区现已推广各类体育项目40余项,有42所学校被命名为“体育特色项目示范校”。
为了让校园体育得到更多的展示交流,2018年、2019年,城关区分别以“热爱生命从热爱体育开始”和“体育,最美好的教育”为主题,举行了全员运动会和第十七届全国体育联盟现场展示活动。2020年,城关区教育部门以“相信体育的力量”为主题,举办了全区学校体育“一校一品”现场展示活动。
“只有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才能让校园体育得到长足的发展。”杨帆说。
兰州十六中学生进行街舞训练。
因材施教 让学生爱上体育运动
初夏,金城艳阳高照,在充满时尚节奏感的音乐中,400名兰州市第十六中学7年级的学生在操场上排成方队,一丝不苟地训练学校的特色体育项目——街舞。
训练间隙,不少学生们席地而坐,稍作休息,汗水顺着脸颊直往下淌。
虽然累,但学生们喜欢。
“觉得街舞特别酷,所以再累也愿意练。”7年级7班的学生李瑾彦一边抹着额头的汗一边说。一旁,她的几个小伙伴也频频点头。
“学生练一次街舞的运动量,相当于跑一次800米,身体协调性也能得到大幅提升。”十六中副书记华雄飞介绍说。
除了街舞,学校还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十六中创办了多个特色体育社团,满足学生对不同体育项目的需求。“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爱上体育,充满热情地参与体育运动,而不是被动的进行体育训练。”华雄飞说。
在城关区,每个学校都在努力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选择的体育项目。
位于五泉山脚下的五泉小学,在把篮球作为学校的特色体育项目的同时,还把足球、排球等项目作为补充,同步发展。为了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中,五泉小学推出了体育“走班制教学”法。
“同一年级的体育课在同一时间进行,上课时打破行政班级,喜欢篮球的学生可以去打篮球,喜欢足球的可以去踢足球……”五泉小学校长陈立说,学生的运动技能普遍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和提高,同时也促进了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2013年,我刚到正宁路小学当校长时,经常看到有学生上体育课时晕倒在操场上。当时,许多学生的体质都比较差,有些五、六年级的学生连跳绳都不会跳。”颜平鲁回忆道。
经过多年的努力,正宁路小学学生体能和技能出现大幅提升。根据正宁路小学的统计,2020年,全校学生体质健康检测合格率达到了95%。正如正宁路小学一样,一项项特色体育项目的蓬勃开展,让城关区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正逐年提升。
五泉小学学生开展篮球训练。
拱星墩小学足球特色体育。
东站小学舞龙舞狮团队。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刘健
收藏
举报
责任编辑: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