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来说,长三角是一个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来“调研一下,把把脉搏”的地方。
2015年,作为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就曾为长三角的“十三五”规划建言献策。当时,他认为长三角应以创新、协同、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为引领,实现区域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
3年后的2018年,已被受聘为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的王一鸣欣喜地看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被上升为国家战略,他感叹:“长三角将大不同!”
6年过去,“十三五”已成过去式,“十五五”的谋篇布局开始提上日程。就在国家发改委宣布启动“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不久后,王一鸣来到沪苏浙交界处的“水乡客厅”边走边看边调研。“长三角在推进一体化方面的表现基本符合我的预期。”实地调研中,王一鸣感受到,6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加强政策协同,深化分工合作,凝聚强大合力,一体化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一场接力跑,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棒都要为下一棒跑出一个好成绩。”王一鸣说。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王一鸣
发展新质生产力
记者: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未来应该如何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篇文章?
王一鸣:发展新质生产力,长三角需要继续抓住两个关键点。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长三角在科技创新上取得重大进展,《2023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显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总指数提高到262.48分,2018年后年均增长11.17%。
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载体。长三角产业基础雄厚、体系完备、综合配套能力强,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明显,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的产业规模已分别占全国的约五分之三、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一。
过去一个时期,长三角不仅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成效明显,而且在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上取得重大进展,国产C919大飞机投入商业运营,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交付使用,第二艘大型邮轮正在加紧建造。智能制造取得长足进步,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新能源汽车形成独具特色的“4小时产业圈”,成为长三角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个缩影。
记者:未来,长三角应如何借助一体化优势进一步发展新质生产力?
王一鸣:走向未来,长三角既要发挥产业体系完备、配套能力强的优势,更要发挥一体化优势推动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创新。
随着科学研究范式深刻变革,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日趋向基础前沿前移,长三角要加快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共同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创性创新,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加强原创性颠覆性创新
记者:现阶段,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方面,长三角是否具备优势?
王一鸣:原创性创新是科技创新的源头。随着外部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已难以延续过去的跟随型创新模式,必须在更多领域转向原创性创新模式。
颠覆性创新是基于新的科学原理或新的技术架构,通过持续的科技积累而最终形成的“爆发式”创新,往往能推动技术和产业模式的革命性变革。
从国际比较看,长三角的原创性、颠覆性创新能力还不强,主要表现为,重大原创性成果偏少,支撑产业升级、引领前沿突破的源头技术储备不足。要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在基础科学领域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建设,实现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以重大原创性、颠覆性创新实现战略性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
记者:长三角如何做才能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领域更上层楼?
王一鸣:无论是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还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都迫切要求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培育造就创新型人才队伍,基础在教育。长三角集聚了全国五分之一的“双一流”高校,要通过一体化机制,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
比如,可以强化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和科研设施的共建共享;三省一市在实施科研计划和组织项目申报中,留出一部分用于跨区域科研项目申报,组织高水平研究团队进行科技攻关;建立跨区域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更多国际一流的科研顶尖人才;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完善国际高端人才、专业人才到长三角工作、科研、交流机制,建设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全球人才高地。
布局未来产业链
记者:在产业领域,长三角应该如何通过一体化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以及布局产业链?
王一鸣:长三角传统产业规模大、行业全,产业体系完备。要发挥长三角数字科技、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协同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网络、经营管理等全链条多元化应用。推动传统产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长三角新兴产业发展较快,已形成生物医药、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产业集群。要深化基于市场机制的产业分工,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壁垒,促进相互间扩大投资,推进应用场景开放,推动新兴产业聚集成势,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
未来产业是决定未来产业版图和产业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要聚焦人形机器人、量子信息、生物制造等,以应用场景为牵引,鼓励三省一市多条技术路线并行探索、同台竞争,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赢得未来竞争新优势。
长三角具有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三省一市要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以一体化思维布局产业链,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强链补链行动,推动优势环节强链,短板环节补链,以链主企业为主导整合产业链上中下游,并与中西部地区加强产业合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记者:如何在发展产业时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王一鸣: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关键在于突破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的堵点和断点,促进科技同产业对接、资金同需求对接,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营造良好生态。
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不适应科创企业的融资需求。要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和天使投资基金,满足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科技企业的资金需求,支持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更多地投向科技创新。积极探索信贷融资支持科技创新的新模式,拓展商业银行参与股权投资支持科技创新的空间,释放银行体系支持科技创新的能力,提高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力度、广度和精度,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记者:您之前在许多场合对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出过建议。作为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进一体化的地区,您认为长三角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方面做得怎样?
王一鸣:长三角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方面做了大量探索,特别是在“有为政府”方面,比如交通一体化打通“断头路”、污染联防联治等方面成效尤为显著;但在发挥“有效市场”作用方面,如在强化市场化机制、打破地区分割和行政壁垒、促进公平竞争等方面仍存在难点卡点。如果“硬联通”水平提高了,“软联通”上不去,区域市场一体化就难以到位。
从一定意义上讲,建设统一大市场与推进一体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11月在上海主持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长三角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龙头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这也是对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提出的更高要求。
长三角推进一体化要以党中央国务院正在部署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系列行动为契机,强化统一大市场的制度供给,各级政府要做好市场机制的保护者、推进者。长三角各地要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及时清理、废除各地区含有地方保护、地区分割、行政壁垒等妨碍区域市场一体化和公平竞争的政策,审查可能涉及歧视性的准入、退出条件,修订限制商品服务、要素资源自由流动的显性或隐性制度。通过公开涉企优惠政策目录等形式,增加政府政策的透明度,破除地区分割和行政壁垒,强化第三方跟踪评估,及时督促检查,努力在区域市场一体化上取得新突破,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有话要说...